連日來,北方多地遭遇暴雨,引發洪澇災害。據《南方周末》報道,近日多支民間救援隊欲前往河北涿州,但卡在邀請函上。
細看報道,不同的救援隊遭遇的情形不盡相同。有的是難以從災區應急管理局開到邀請函,有的是在等待所在地應急部門批準,還有的是由于災情影響通訊,申請開函的時間難以把握;也有救援隊向求救的村莊、街道單獨要求邀請函,理由是在以前的救災中有地方夸大災情,救援隊去了后發現什么事兒沒有。
【資料圖】
洪災牽動人心,涿州這座小城因為災情嚴重,更成為網絡關注的焦點,不少當地居民也在社交媒體發布了求助信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了外地救援隊被邀請函卡住的情況,確實讓人困惑。洪水無情,災情緊急,搶救被困居民及財產是刻不容緩的事情,這是公眾的樸素認知。
“一方有難,八方馳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力量參與救災的熱情持續高漲,逐漸發展成長為救災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民間救援不是“說來就來”那么簡單,背后需要一系列的協調工作,如信息共享、任務分配、后勤支持等。
尤其是跨省救援,需要更多協調對接。比如,救援車通常需要走高速,根據《收費公路管理條例》規定,經過批準執行搶險救災任務的車輛,免交車輛通行費。但這一福利政策需要一定的證明,此前就發生過救援車輛缺乏證明而被要求繳費的糾紛。
去年11月,應急管理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社會應急力量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利用社會應急力量救援協調等信息平臺,向社會發布災區救援需求信息,并掌握處理救援、救助信息,為社會應急力量參加搶險救援行動提供信息咨詢、報備統計、任務管理、裝備物資補充協調、救援和撤離災區保障等支持,確保救援救災秩序。
讓民間救援隊進行報備,了解他們的救援能力、特點和擅長領域,有利于從整體上協調救援力量,提高救援效率。只是,考慮到災情突發多變的實際,也不能機械地照搬流程。比如,在這次災情中,就發生了通訊中斷、公章被水沖走等意外情況,對于這些bug,是否需要靈活變通的應急思維?
的確,如果完全沒有報備、協調,也容易出現救援隊扎堆或者盲目前往,最終沒能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浪費資源和時間的情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申請和報備也是為了提高效率。但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本是為了提高效率的流程,如果卡住了,出現了一邊等待救援、另一邊等待被允許去救援的尷尬,就需要反思改進了。
在以往的應急救援中,有一個經常會出現的詞:綠色通道。這其實就是一種特事特辦的思維。比如2021年7月,河南鄭州等多地遭遇強降雨引發嚴重城市內澇,遠在千里之外的廣東佛山,就通過市民政局和市慈善會協商對接,為佛山菠蘿救援隊開通綠色通道,精準支援一線的抗洪救災。
流程為秩序服務,但不天然和效率對立。緊急救援階段,就是要突出救援效率,最考驗應急應變能力。從報道也可以看出,在具體的救援場景中,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救援者、待救援者,都有不同的需求或考量,有時候很難完全按照既有規定和流程去走一遍。
秉持實事求是、具體情形具體對待的原則,救災搶險還是應該多一些變通,相關部門應盡力做好基礎服務,提升對接能力,讓救援力量順暢抵達、快速展開。畢竟,洪水不等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