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開局以來,科學儀器的研發制造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資本市場對科學儀器行業的關注度持續升溫。不斷出臺的新政策措施在帶動國產儀器投融資熱度攀升的同時,也為各大優質儀器企業邁向資本市場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留意到近期,碧興物聯科技(下稱“碧興物聯)將于8月9日登陸科創板上市。作為國內領先的智慧監測企業,碧興物聯自主開發的科學儀器已經廣泛應用至生態、水利、氣象、公安等領域和行業,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以創新技術為支撐,科學儀器彰顯硬實力
站在企業視角而言,身處在科學儀器這樣的高技術壁壘賽道中,技術創新實力是其核心競爭力,也是持續發展的命脈。
在這方面,碧興物聯核心技術為其在科學儀器的開發及升級迭代上提供了強勁的技術支撐,在國內監測領域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目前,碧興物聯自主研發出如多角度偏振光散射單顆粒物檢測技術、環境空氣在線監測集成技術、地表水自動監測系統技術等共7項國內領先的核心技術,在創新性、先進性等方面均已獲得國家的肯定和認可。
可以看到,公司的核心技術不僅取得上百項專利,還曾分別獲得“2019年環境技術進步二等獎”、“2021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廣東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二等獎”等多項榮譽。
依托于創新技術的優勢,碧興物聯圍繞生態、水利、氣象、公安等多個領域打造出一系列科學儀器。其采用對百余種環境監測因子進行智能感知和自動監測,將感知層多維數據傳輸至云平臺的方式,實現數據挖掘和智能化分析與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科學儀器不僅應用于國家地表水自動監測、長江經濟帶水質自動監測等重點項目,還牽頭承擔了如“多角度偏振光散射大氣顆粒物源識別在線分析儀的開發及應用”等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彰顯出碧興物聯在科學儀器領域的技術硬實力。
與此同時,碧興物聯并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依托于先發優勢和積累的成功經驗,其將產品與5G、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相融合。在升級原有產品的同時,公司加快推出偏振散射大氣顆粒物分析儀、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自動監測系統、生態監測數字孿生系統、數字農業大數據系統等更高效、智能化的科學儀器及大數據應用系統。
在招股書中,碧興物聯也明確表示會將此次募集所得資金用于拓展感知層儀器設備寬度,及拓寬數字生態、數字水務等數字化應用場景。例如,公司將通過科學儀器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建立完善的產品和技術研究開發體系,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鞏固行業領先地位。
2、政策市場共振,強者恒強
將視角拉長,隨著碧興物聯登陸資本市場,投資者更關注的是公司所在賽道的可持續性和成長空間。
在這方面,無論從政策還是市場角度來看,科學儀器領域的發展兼具成長性和確定性。
一方面,政策為國產科學儀器設備的發展指明了一條向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的清晰成長路徑。
例如,“十四五”規劃中明確表示要推動國內科學儀器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提升,加強高端科研儀器設備研發制造以實現國產替代;《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強調,智能檢測技術到2025年要基本滿足用戶領域制造工藝需求,重點領域智能檢測裝備示范帶動和規模應用成效明顯,產業生態初步形成,基本滿足智能制造發展需求。
另一方面,從市場角度來看,在數字化轉型驅動各行業向數字生態系統過渡的大環境下,物聯網技術正加速應用于生態、水利、氣象、公安等終端行業,市場對基于物聯網技術解決方案的需求不斷增加。
其中,儀器設備作為物聯網感知層的基礎,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長極大的帶動了儀器設備市場擴張。
據GSMA移動經濟發展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250億臺,中國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80億臺。廣闊的市場空間為監測儀器領域企業的持續成長提供了強大的市場基礎。
那么對于市場參與者而言,能否接住這塊不斷增長的蛋糕?
正如前文所提,碧興物聯已在國內智慧監測科學儀器領域中實現多維度領先。筆者認為,在政策和市場的共振下,其有望率先受益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3、小結
總的來說,無論是產品技術的競爭優勢、企業的商業模式,還是政策導向以及市場空間的天花板,都決定了企業的長期價值所在。
不難看出,碧興物聯在符合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上,成長軌跡明確清晰。隨著公司不斷提升大數據技術,其研發的科學儀器將持續為生態、水利、氣象、公安等行業提供更高效、更健康、更安全的解決方案,上市后有望挖掘出更多增長曲線,長期發展潛力可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