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民營經濟是上海經濟的重要支柱,近年來徐匯區積極推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以實際行動回應民營企業所思所盼。民營企業在茁壯發展的同時,民營企業家準確把握市場動向,不斷追求創新,彰顯了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與精神。
“這座城市的大氣、包容、進取和溫度,成就了太平洋房屋這樣的民營企業在這里生根發芽、茁壯發展!”在上海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太平洋房屋創始人楊彬如是說道。1994年,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一年,她與眾多創業者一樣,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奮力前行,在城市變遷的過程中尋找機遇,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刻錄下自己的痕跡。
(資料圖片)
從經營建材生意,再到房屋中介,29年來,楊彬的職業生涯經歷數次轉場。從購房“被坑”到發現二手房市場潛力巨大,她決定加盟擁有港臺基因的太平洋房屋,以太平洋房屋大陸創始人的身份迎來高光時刻,加入創業的浪潮。按照她的說法,這一切都源自于她的初心,“我要力所能及地改變這種房產中介的亂象,讓大家可以安心、省心、放心地買房安家。”
從“買房人”到創業者,致力做行業領頭羊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有房子才有安身立命之所;買房,似乎是國人永不褪色的情懷,有需求一定會有供給。
2000年左右,中國房地產經紀市場需求得到巨大膨化。彼時正和先生經營建材生意的楊彬,正孕育著一個新的生命,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夫妻倆商量著要在上海買房,不過那時候的房產經紀行業存在著從業者服務水平低下、職業道德意識薄弱等問題。楊彬每看一套房需繳納15元不等,還存在著服務態度差的現象。好不容易看中,在簽訂合同時,“訂金”和“定金”一字之差,就直接損失了5萬元。不如意的購房遭遇,卻讓楊彬看到了創業的機遇。
經過自己對行業的調研,以及之后的數次踩坑碰壁,眼光敏銳的她發現上海的二手房交易市場潛力巨大,可同時這個行業假房源、吃差價等行業亂象也被消費者詬病許久。她想力所能及地改變這種房產中介的亂象,讓大家可以安心、省心、放心地買房安家。
“房子就是家,是讓人覺得溫馨、有安全感的存在。”在數次考察過程中,楊彬注意到了擁有港臺基因的太平洋房屋,于是她決心把這種源自臺灣標準化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流程帶來大陸,“從開始只有2家門店7個人開始,發展到員工近8000人、擁有650家門店的房地產中介企業,我用了20多年的時間。”回憶起那段打拼的時光,楊彬感慨萬千。
經過幾年的積累,在楊彬的帶領下,太平洋房屋在中國大陸的運營飛速發展。后來楊彬接手收購了“太平洋房屋”品牌。經過20多年的沉浮,太平洋房屋也一躍成為消費者心中無法替代的上海社區房屋中介專家,消費者滿意,企業也實現了自我價值。
“愛與責任同行,是企業的永久戰略”
在談及何以致遠的話題時,楊彬說,在企業初期,就確定下“向善向上”的企業文化,從店面到企業再到集團,上海的大氣、包容、進取成就了太平洋房屋,唯有在行業行正明道,維護行業生態,方能行穩致遠。
“給到顧客提供增值服務一直是太平洋房屋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黨建引領下民營企業責任的體現。”
2010年,太平洋房屋啟動了門店便民服務,向社區居民提供包含房價咨詢、詢路指引、雨傘借用、免費飲水、共享廁所、應急上網、便民電話等十大便民服務,2017年,更是成為了首批設立“愛心接力站”的房產經紀企業,免費讓環衛工人歇腳、喝水,免費提供存放盒飯、加熱飯菜、飲用水等愛心服務,積極參與社區為老、環保服務。
數字化賦能,積極探索城市未來的更多可能
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楊彬的思想也在經歷轉型,親歷了房地產市場從“黃金時代”逐漸步入“白銀時代”,她對行業產生了全新的認識。她用品質、宜居、數字化來概括十年來這座城市的變遷過程。在她看來,人們的住房需求由基本需求型向質量品質型轉變,中國的房地產業獲得嶄新發展機遇的同時,行業也要經歷一次轉型的“陣痛”。
曾經顧客買房就找中介,而現在許多購房者、租房者甚至都不需要打開電腦,手機上隨便點開一個房產APP,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行情并且完成交易。時代的變化帶來的是思維的轉變,2018年太平洋房屋推出數字化項目“紅海行動”——開發太屋RSP系統。現如今,RSP系統已經成為了融合技術、聚合數據、賦能應用的數字服務中樞,其不僅為經紀人賦能,整合了全渠道資源,也為業主和客戶提供了更好的智能服務。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太平洋房屋官網特別提供了VR帶看功能。經紀人可以在線帶客戶看房,通過VR直接介紹房源,降低接觸感染風險。不僅如此,通過太屋官網,房東不需要出門即可將房源委托給經紀人,且系統全程記錄、保密,確保房東不受騷擾。此外,通勤找房、地鐵找房等功能,也可以讓客戶以更生活化的方式找到符合需求的房子。
近年來,從智慧城市到智慧社區,再到數字家庭,空間智能化是當代房產行業的大趨勢,互聯網不斷發展在引發變革的同時,也催生了一系列商業模式的改變。巨頭隱現的智慧社區正是這種概念的衍生品。當顛覆來臨,危機和機會是雙面存在的,對于房地產行業及相關利益方而言,智慧社區應該以何種形態介入,又會給整個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答案也許在變革中。然而,楊彬對行業的探索還遠遠沒有結束,談及未來,她溫柔且篤定地說,還會有更多新的嘗試。
記者:李夢婷
編輯:葉芳芳
校對:耿潔玉
審校:韋麗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