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待久了,你會發現你的想象力永遠都是不夠的。
尤其越是正常理性的股民,越是難以理解A股里的各種拍案驚奇怪現象。
比如明明一個公司底子爛的不能再爛,卻能在短短一兩個月內超翻幾倍;
(資料圖)
比如明明大家都知道它是一個垃圾的不能再垃圾的公司,在被大幅翻炒,然后股東說要離場的時候,股民依然熱情不已去接盤站崗。
比如明明說自己是一個高科技公司,市值竟然可以高達上百億,研發人員一直只有幾十人,業績預期永遠都在講故事。
這段時間,因為AI的持續熱潮,讓但凡對這個概念有點沾親帶故的都被瘋狂爆炒。
有多瘋狂呢?
從年初至上周五,整個AIGC板塊上漲超過65%,有近10只翻2倍,超20只翻1倍,另外還有超100只個股漲幅超過50%。
但是,誰都知道,這個產業雖然確實成長性非常驚人,但其實其中很多細分板塊短期一兩年都很難有足夠的業績兌現。
很難想象,一個細分行業的市場規模只有百億規模,未來幾年增量規模也不會太大。一眾個股的新增市值加起來就遠超千億。
比如光模塊這個東西,確實在AI風潮預期下,增量在放大。但去年整體的規模也就只有不到300億(33美元),根本不夠眾多概念企業分食。
綜合了多家知名券商大佬的最新相關研報,根據LightCounting預測,2023年全球光模塊市場規模增長4.34%,2024-2027年4年CAGR為11.43%,有望在2027年突破200億美元。
即使到時候中國占據一半份額,也只有百億美元,也就7百億人民幣吧,折算到現在,又有多少?在落到各家的市場蛋糕,又能有多少?
但看看市場上的概念股,短短翻倍都是嫌少的。
比如今年漲了3倍的劍橋科技,再3月下旬一次接受了近百家機構集體大調研之后,股價開始被游資瘋狂翻炒,加速井噴。
劍橋還算是行業中比較有實力的,但未來短期炒這么高,真的有點過了。
奇怪的是,劍橋作為這一波炒得最兇的龍頭,雖然上月有近百家機構調研了,但到現在還沒有看到有任何券商對它研報覆蓋。
作為細分行業的核心龍頭,極少出現沒有任何一家券商機構進行覆蓋的情況。
這說明了什么呢?是連券商研究員都看不懂了嗎?
不是說這個行業沒有增長空間,而是這樣一下子翻炒幾倍的瘋狂,說沒有泡沫那絕對是騙鬼都不信。
為什么,這個市場會如此瘋狂?
如果說過度透支未來業績預期,只是個泡沫問題。
那么在市場上一些上市公司的奇怪情況,可能就遠不是泡沫的范疇了。
你能想象一些作為科技行業或者有這方概念的上市公司,研發人員僅有幾十號人,市值卻高達上百億規模的嗎?
比如下面在同花順上有“芯片”概念的標的: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據同花順數據,有研硅公司,市值近240億,截至2022年底,研發人員只有85人,比2021年只凈增加了4名。報告期內,公司新增授權專利18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3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5項,報告期末,公司擁有有效授權專利133項,其中發明專利102項,實用新型專利31項。
鋮昌科技,市值超過132億,研發人員75人(比2021年凈增加5名),報告期末,公司擁有已獲授權發明專利21項(其中國防專利3項),另有軟件著作權12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46項,知識產權自主可控。
對比行業的大牛,不用說華為BAT這些巨頭,就算低兩個梯隊的中興通訊,雖然人家市值有千億規模,但人家每年的研發投入都是百億計起步,研發人員數萬人,全球專利數8.5萬件。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再少一點,比如北方華創,研發人員兩千多名,研發也有二十多億,專利也有近6千件。
所以,真的很難想象那些幾十人的研發團隊,寥寥無幾的專利數,對于這樣的公司,憑什么讓投資人相信,它能在科技賽道上立足下去,并且做大做強?
尤其是涉及計算機、芯片半導體這樣的公司,研發團隊實力必然是最賴以生存的發展要素。
且不說個人能力多強大,起碼是需要有一定的規模才能把業務做得起來。
即使是把設計以外的所有業務都外包出去,都極難實現業務的規?;?。
不然業務怎么開展?
而他們真的也很重視研發的力量嗎?
也不見得,雖然有些全年研發費用也有幾千萬元,看似不少,但年度凈增研發人數僅有寥寥幾人的數據看,真的很難讓人相信。
那么憑什么它們在資本市場上,能被炒到這么高的估值?
是市夢率嗎?
對于這樣的公司,任何穩健的估值模型都會失去研判作用。盡管目前在股市上受歡迎,但究竟能不能一直維持高估值下去,我們也無法肯定。
投資的第一原則是要投資你熟悉的領域,對于你看不懂的企業,唯一能做的是,或許只有遠離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