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光熱發電板塊持續發酵,西子潔能、首航高科沖擊連板,板塊上漲的直接因素來自上周公布的能源政策催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同花順)
上周,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推動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國光熱發電每年新增開工規模達到300萬千瓦(3GW)左右。
受政策的指引,光熱發電未來預期會迎來裝機速度的加快,畢竟截至去年底,我國光熱發電累積裝機容量只有588MW,即不到0.6GW。
現狀
光熱發電,也叫做聚光型太陽能熱發電,通過大量反射鏡把太陽光聚焦起來加熱工質,轉化成熱能儲存起來,需要發電時再利用高溫工質產生高溫高壓的蒸汽,把機械能轉換為電能。
正因為本身特有的光熱轉化過程,也讓光熱發電自帶了儲能的作用,可以為電力系統提供更好的長周期調峰能力和轉動慣量,尤其適用于沙漠、戈壁、荒漠這類光線充足的地理環境。
除了儲能,光熱發熱相比僅靠太陽能發電有著一些優勢,光伏發電依賴晶硅吸收光子再轉換成電能,目前轉換效率一般在20%-30%之間,而光熱發電利用熱傳導產生電動勢,較高的工作溫度使其具有較高的熱轉換效率,可達40%-50%。
我國區域光熱資源比較豐富,一方面需要在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等方式外繼續豐富新型儲能方式,實現多能互補,完善新型電力系統。
另一方面,加速上規模有利于單位度電成本下降,提高經濟性。
政策引導下,預期裝機空間有著明顯的增幅。
如果“十四五”期間每年新增開工3個GW,那么單年新增規模已經是光熱已建裝機總量的5倍,比去年新增裝機容量多了60倍。
目前第一、二批風光大基地項目明確了約150萬千瓦光熱項目,政策要求盡快落地一批光熱發電項目。
目前新疆、青海、甘肅、西藏、吉林都很支持光熱產業發展。
根據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梳理統計,目前已公布的待建/在建光熱發電項目尚有29個,總裝機容量約330萬千瓦,預計將在2023/2024年投產。
裝機目標驅動之下,已批光熱項目建設進程預期提速,如何持續降本成為下一階段的重點。
雖然近十年里,光熱發電通過提高轉換效率、擴大單站容量、延長儲熱時長等技術路徑及產業規模效應平均降本超50%,但國內平均LCOE仍然接近0.55元/KWh,相比之下,0.3元/Kwh的光伏發電更具優勢。
從去年1月1日后并網的光熱項目,中央財政已經不再補貼。退補背景下,部分項目由于資金短缺陷入了停滯,之后經濟性仍有待提升。
裝機加速,產業鏈新契機
一套光熱發電系統通常由太陽能集熱器、集熱管道、光熱轉換器、高溫泵、高溫熱液體等材料及裝置結合而成,主要器件的壽命較長,平均在15-30年。
太陽能集熱器利用反射鏡或折疊機構對太陽光進行聚集,加熱存放在集熱器內的作用液體。根據集熱形式不同又可分為塔式、槽式、菲涅爾式、碟式四種類型。
光熱轉換器包含熱電轉換元件,例如硅鍺熱電聯接器,用以將熱能轉換為電動勢而產生電流。高溫熱液體具有極高的熱容量和較高的蒸點,可確保在光熱系統較高溫度下的安全運作,常用的有機過冷劑、植物油、鉀鹽或者鈉鹽。
以往國內的光熱發電項目以塔式為主,容量在50MW-100MW之間,電站每單位千瓦的投資成本是光伏電站的4-5倍,其中集熱系統占了50%以上。
由于熱電轉換技術難以達到光伏電池那樣的高功率密度,光熱發電需要較大的空間來安裝同樣規模的發電裝置。
定日鏡成本占了75%,隨著電站規模變大,鏡片需求也會相應增加。
《通知》同時提出了光熱電站單機規模和鏡場/儲能等配置,每10萬千瓦電站的鏡場面積不應該少于80萬平方千米。
對于產業鏈,意味著定日鏡、光熱支架、跟蹤驅動裝置、吸熱器面積、儲熱罐、熔鹽等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量全面提升。在上游材料端,光熱發電還可以帶動特種玻璃、鋼鐵、水泥、熔融鹽等材料需求。
裝機目標倍增對于材料商、設備商和系統集成商,EPC環節的企業是一次重要契機。
兩天兩板的西子潔能、首航高科在電站投資、總承包都不乏成功的項目經驗;
吸熱器是實現光熱轉換的核心設備,與鏡片一齊占總成本的40%-50%。考慮熔鹽的腐蝕特性,吸熱口普遍采用進口鎳基合金材料,考慮承受溫差,設計壁壘較高。久立特材生產的集熱管已經成功應用于國內外多個光熱項目。
鏡片方面,安彩高科目前具備600t/d超白玻璃產能;
根據國海證券測算,2022年現有國內規劃/在建配套光熱儲能的“光伏+光熱”項目帶來的熔鹽需求增量在116萬噸左右,其中硝酸鈉69萬噸、硝酸鉀46萬噸。考慮未來每年更高的增量需求,一旦集中釋放,該環節的產能供應或許會面臨緊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