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經常被認為是一個過度內卷的行業,從技術到產能,從主鏈到輔材,競爭圍繞著實現最低的成本收益比而擴散。能夠在產能和成本上取得優勢,或者鎖定終端銷售,持續往產業鏈上游延伸的企業,早已成為了A股市場的十倍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伴隨光伏企業度過平價補貼的政策周期,上游硅料及下游組件價格開始轉入下行周期,產業鏈各端的龍頭,很快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逆風。
依靠“硅料+電池片”雙輪驅動的通威股份市值從去年中的高點至今,回撤已達4成,是這場下行風暴中受到沖擊最大的白馬股。
然而,面對下行周期,通威采取的動作,是逆勢大力擴張。
過去的一年里,通威加速垂直一體化的步伐,布局N型電池,進軍組件,甚至在硅料下行周期下,分別在保山、包頭等地投建年產20萬噸多晶硅項目,總投資高達200多億元。近日,通威又宣布計劃于樂山市新增投資約60億元,建設年產12萬噸高純晶硅項目。
巧的是,近期光伏電池價格再次迎來上漲消息,讓市場重新關注這個蟄伏了大半年的賽道。
逆周期擴張,迎來價格回暖,會讓通威這個中國硅料之王,再復制一次奇跡嗎?
01
估值僅7倍的硅料之王
作為業內擁有最大硅料產能和電池片出貨量的龍頭,通威的市盈率在過去的一年最高曾到達24倍,隨著盈利增厚,股價相比一年前幾乎沒有太高的波動,因而市盈率削去了將近2/3,回落到了現在的7倍左右。
這樣的估值水平,在行業中,除了大全能源外,已遠低于行業的其他對手。
通威的發展史,也算是歷經坎坷。
從2006年開始通過四川永祥籌建多晶硅生產基地,2008年金融危機,到2011年歐債危機帶給光伏災難性的重擊,通威挺過去了。
隨著2015年技改完成后,通威多晶硅產能突破1.5萬噸排入全國前三,2016年公司收購了合肥賽維,開始做電池片。
2017年下半年,通威開始第一次大規模擴產,開啟了樂山一期和包頭一期項目,該項目已于2018年投產,實際產能達到6萬噸,單噸成本5.5萬元。
2020年11月,又開啟樂山二期,保山一期項目,兩項計劃產能10萬噸,去年投產。
包頭二期的5萬噸21年開工,去年6月底投產。樂山三期的12萬噸去年8月開工,有望于今年投產。至此,2023年通威的累計產能達到了35萬噸。
加上剛剛宣布的樂山12萬噸,計劃于22年底啟動的包頭三期20萬噸,以及與隆基合作的保山二期20萬噸,通威未來在建及籌劃的硅料產能將達到87萬噸。
不光在產能和出貨量上領先,通威給下游企業提供的是優質、生產成本更低的高純晶硅。
得益于公司在四川、云南、內蒙等低電價區域進行硅料生產,多次大型技改及核心技術積累,公司的平均生產成本從15年6.23元/kg下滑至21年的3.65元/kg,單晶率超過了99%,去年上半年公司單位平均綜合電耗較同期下滑12%。
2018年到2020年硅料價格連續下跌至不足100元/kg,而硅料產能周期一般在12-18個月左右。
如果沒有穿越周期的膽識和魄力,很難遇得到21-22年硅料需求爆發的行情。在這方面,通威真的做得不錯,也吃到了行業最多的紅利。
2021年,通威的硅料收入提高了3倍左右,2022年H1產量達到10.73萬噸,市占率領先該環節。電池片出貨量也連續五年排在全球第一,成為業內首家累計100GW出貨體量的電池制造商,產能利用率、單瓦毛利及非硅成本均居于行業前列。
去年公司利潤在252-272億元之間,受均價上漲推動,單噸凈利大幅提升,硅料端的利潤占比估計要超過80%。
然而,利潤再高,市場也只給了7倍的估值。
對硅料價格下行和未來增速放緩的擔憂預期,或是主要原因。
硅料端相對其他環節估值較低的原因,除了較重的資本開支和較長的回收周期,還在于一體化企業往往通過綁定的形式鎖定與上游硅料企業的合作,如隆基對亞洲硅業、中環對協鑫科技、晶科對大全。
上游對一體化企業缺乏足夠的議價能力,以前價格處于低位,下游企業愛毀約,近兩年硅料需求回升,通過長協或者合資入股的形式取得硅料份額。當價格太高了或者上游惜售,培養新的供應商對付,或者集體降價倒逼上游,都是干得出來的。在一體化企業完整的終端鏈條里,硅料企業只是供應商。
有趣的是,通威本就是跨界光伏的元老級典范,如今跨界搞光伏的企業接踵而至,環境也與十幾年前大不相同,老企業也有近憂和遠慮。
當前,硅料價格下行的預期已經price in,近三個月硅料價格從頂點30萬元的位置暴跌40%,這其中主要蘊含著價格博弈的成分,硅料長期過剩成為普遍共識,某些硅料企業甚至做好了殊死一搏的準備,價格中樞可能下探到10萬元/噸以下。
在新電池技術的產業化上,不乏進度領先的對手,而且沒有沉重的P型電池包袱。未來N型替代趨勢明確,關鍵在于替代速度,以及誰能快速地占領這波技術紅利,相對于其他輕量級選手,通威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新的產能競賽。
所以當行業內卷形成一定規律時,走向一體化是無法避免的。對于通威,硅料端暴賺來的錢亟需變成新的故事。
02
輪到垂直一體化發威了
從產能規劃上看出,通威對于垂直一體化有著堅定的決心。
自去年8月宣告進軍組件業務后,9月和12月陸續宣布兩個25GW光伏組件項目。憑借早期擁有的部分組件產能,目前公司擁有了半片組件8GW和疊瓦組件6GW產能。但通威的產能規劃沒有暫止,加上組件擴產速度很短,到2023年底預計達到80GW,遠期還將達到100GW。
這個擴產進度明顯就是追著一線組件廠商去規劃的,2022年底隆基的組件產能達到了85GW。通威的組件簽單也比較順利,2022年下半年以來,多次中標國內央企組件采購招標項目,全年的組件出貨量達到9個GW,擠進組件前十。
通威向下做組件與組件廠商向上做硅料的效果截然不同,通威主要競爭優勢是在硅料的生產和流通上把控著至少30%的體量,有強大的成本優勢。
過剩怎么辦?自己用。
硅料價格太低了怎么辦?自己用。
下游廠商聯手壓價怎么辦?自己用。
從中標項目和競爭對手的評價來看,通威組件顯然具備成本和報價優勢,這當然是下游電站喜聞樂見的,卻能給組件競爭對手帶來巨大的壓迫感。
如果早幾年就開始布局組件的話,很難判斷通威會有這樣的影響力,給硅料、組件的新進入者筑起了壁壘。
隨著硅料端產能釋放,供應相對350GW的裝機需求而言總體過剩,通威堅持擴產的動作不免讓人感到擔憂。但結合通威組件需求,其實對于公司自身,目前硅料的產能還沒有到達過剩的位置。
加上這12萬噸,目前通威今明兩年規劃了87萬噸的硅料,按照合作持股大概65萬噸的權益硅料,扣去22萬噸的包銷份額,剩下33萬噸,換算成將近100GW的組件需求才是將將及格的。
根據公司最新的三年規劃,高純晶硅和電池片于2024-2026年將分別達到80-100萬噸,130-150GW,并且公司為行業轉向N型電池做好了準備,上一份四年計劃里,通威可以實現的N型料占比達到了90%以上,目前N型料的供應比例就超過了20%。
站在價格博弈的角度,通威在硅料市占率的提升,讓其在下游價格談判時具有更多的話語權。產能最大的硅料供應商把控出貨節奏,價格不至于繼續向下狂飆。
03
尾聲
總的來說,通威突出優勢在于成本端壓力較小,項目投資回收期比行業一般公司要更快,然后鞏固上游優勢地位后,再向下布局電池和組件端,打造成垂直一體化,把產業鏈的利潤都拿在手上,可大大規避局部節點價格波動的影響。
所以,從中長期來看,雖然硅料價格仍具有確定的下行空間,整個行業未來的看點都在下游新電池片和組件上,但逐漸完成一體化轉型的通威對未來的增長底氣更足了。
盡管今年通威的利潤端貢獻仍然以硅料為主,但接下來通威的未來電池和組件端業績比重必然會逐漸提升,其估值也必然要向更高的一體化企業看齊。以當前一體化企業的平均20倍多的估值看,當前估值僅有7倍的通威,修復空間可以說真不小。
只是,接下來通威還需要拿出足夠多的業績數據來證明自己,去打破市場對其比較差的預期。
關鍵詞: 硅料之王的春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