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期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部分作為子公司的公募基金上半年業績表現也相繼出爐。截至8月23日,已有8家機構的上半年財務表現浮出水面。在股市向好、推動市場資金入市的上半年,部分基金公司大舉吸金,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步提升,高至翻倍。但同時,少數機構則出現凈利潤縮水甚至腰斬的情形。在業內人士看來,該現象主要受行業“馬太效應”增強影響,在公募規模整體上升的同時,資金主要流向的還是頭部機構。
8月22日,國海證券披露2020年半年報,數據顯示,旗下子公司國海富蘭克林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0171.49萬元,凈利潤達到6117.45萬元,分別同比增長超三成,達到32.94%和37.16%。而包括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在內,截至8月23日,已有8家公募基金先后披露半年報數據。整體而言,凈利潤方面,5家機構同比提升,萬家基金和紅塔紅土基金更是實現翻倍。
從凈利潤增速來看,上半年,萬家基金實現凈利潤9677.08萬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124.08%,增幅在目前披露的8家基金公司中居首。紅塔紅土基金和長盛基金緊隨其后,上半年凈利潤約為1904.76萬元和3464.79萬元,同比增幅分別達到118.83%和59.15%。
不過,亦有三家基金公司凈利潤呈現負增長,包括券商系公募興銀基金、東吳基金,以及銀行系公募上銀基金。其中,東吳基金和上銀基金2家凈利潤腰斬。對于凈利潤下滑的原因,上銀基金有關負責人回復稱,上銀基金已于上半年完成了公司新三年戰略發展規劃制定并予以實施。圍繞“精品基金公司”的戰略定位,協調統籌權益、固收、量化、FOF等四大公募業務與私募資管業務并行發展。目前,正逐步重點布局利率債和高等級信用債純債基金,以及二級債基、偏債混合基金等固收+產品。另一方面,注重提升權益投資能力,加快完善權益類產品線布局,凸顯業務創新,不斷提高權益類產品在總資產管理規模中的權重。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基金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變化主要受相應時間段內管理規模的增長和下降影響,如果某一時期基金公司的規模出現明顯縮水,則營收凈利或表現不佳。同時,基金公司旗下產品結構若出現變化,也可能影響到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增長。
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萬家基金旗下管理的公募基金總規模約為1420.41億元,同比增長54.39%。其中,混合型基金規模同比翻倍,其余各類產品也出現不同幅度的增長。而同期上銀基金公募業務管理規模則約為592.6億元,較2019年上半年末的659.78億元,下降10.18%。另據股東上海銀行半年報披露,近一年,上銀基金的管理資產總規模也從1105.94億元降至775.64億元,縮水近三成。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行業逐步走向成熟,公募基金公司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步拉開,頭部公司和投研實力強的機構受到投資者的廣泛認可,規模持續提升,營收凈利也大步向前。而長期業績表現平平,且缺乏明確專攻方向的公司恐將被邊緣化,財務表現逐步下滑。
滬上一位市場分析人士也認為,當前公募基金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頭部基金公司不論是投研實力,還是營銷流程、渠道資源等,相對中小型機構而言都更加專業和規范。而中小型機構想要彎道突圍,最重要的還是在某一領域找到特色,在風口上一舉發力。
關鍵詞: 公募半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