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對外發布了今年二季度基金、證券和期貨部分業務管理規模,其中對私募資管業務進行了披露。從數據上來看,對于證券和期貨資管業務,不同公司之間管理規模參差不齊,部分公司間差距較大。
多位機構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證券和期貨資管業務由于起步較晚,業務發展緩慢,同時,由于人才儲備不足和股東資源不同,在后期也表現出較大差異。目前來看,人才短缺和資源不足仍是該項業務發展的短板,證券和期貨資管業務的未來發展也需要彌補這些不足。
證券和期貨公司
資管業務發展差異明顯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在此次中基協公布的數據中,除了涵蓋基金公司的非貨幣基金、私募資管和養老金的二季度月均規模外,也一并發布了證券和期貨資管業務規模。整體來看,不同公司的證券和期貨資管業務發展差異明顯。其中,證券公司私募主動管理規模的TOP20首尾相差近5000億元;證券公司私募資管業務TOP20首尾相差逾1萬億元,排名首位的是中信證券,月均規模為1.15萬億元,排名第20位的是浙商證券資管,月均管理規模為0.12萬億元。
與此同時,在券商私募子公司月均規模TOP20排名中,首尾相差也超過了1100億元,排名第一的是中金資本運營有限公司,二季度月均規模為1177億元,排在第20名的是興銀成長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月均規模為70.61億元。而在期貨資管業務規模排名中,TOP20首尾相差超過了400億元,排在首位的是中信期貨,月均管理規模為421.85億元,排在第20名的是中電投先融(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月均規模為17.6億元。
“不同公司之間的券商和期貨資管業務差距較大,主要原因在于業務發展定位不同和人才儲備不足等。”大有期貨總經理助理肖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不同券商和期貨公司選擇了不同的市場定位,有的公司把資管業務作為當前的重點業務,有的則不完全是;此外,人才儲備也不盡相同,目前資管產品尤其是主動管理型產品,對投資經理的要求較高,公司在引進人才方面面臨一定困境。同時,各公司的股東背景不同,導致業務資源不同,資金募集是發行資管產品的重要前提之一,不同券商和期貨公司有著不同的業務資源。
深圳某私募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近些年,私募基金發展雖然在規模上有所突破,但整體參差不齊,主要在于核心競爭力不足,發展定位不夠清晰,而更重要的在于投資能力的差距。
肖龍補充表示,券商和期貨公司對資管產品的類型定位不同,投資者的青睞度也不同,例如FOF產品和債券類產品的規模相對較大,而權益類和混合類產品次之,純CTA或期權類產品規模就相對較小。
形成核心競爭力
才能破局
長期以來,證券和期貨資管業務發展相對較為緩慢,尤其是期貨資管業務,更是處于初期階段。截至目前,處于行業尾部的部分期貨公司甚至仍未開展此項業務。在此背景下,如何實現較快突圍?多位機構人士認為,應當加快人才儲備,同時在各項政策上給予放行。
徽商期貨資產管理部負責人張兆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證券和期貨資管業務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股東所擁有的業務資源,二是資管產品的管理能力。證券和期貨資管業務要實現量變或質變,就必須要立足長遠,加大投入建設專業投資隊伍,包括對優秀投資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中后臺的搭建、資管系統的配置和建設,明確以主動管理為核心,提升產品管理能力,以優秀的業績為口碑,促進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規模的發展。
肖龍介紹說,券商資管和期貨資管業務不太一樣,期貨資管業務要實現量變或質變,要從機制和政策方面有所改變。“期貨公司內部要建立健全投資經理人才的培育與成長機制,加強投資盈利能力建設體系,打造核心競爭力;期貨公司外部要橫向拓展投資邊界,增強大類資產配置能力,以CTA投資為核心要素向權益類、債券類、外匯類及各類金融創新產品進行配置性拓展。”
此外,肖龍還建議進一步放開股指期貨限制,擴大商品期貨容量,與擴大期貨資管規模相互促進。同時,還要從制度層面打破產業資本和機構資本進入的壁壘,降低高凈值客戶人群的剛性兌付和盈利預期,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構建有利的期貨資管業務生態。
關鍵詞: 證券期貨資管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