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國務院關于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的發布,高精尖企業再次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其實,資本市場一直以來偏愛集成電路、軟件產業這類高精尖企業。今日,本報從債市、首發上市融資以及并購重組三方面,談談資本市場對高精尖企業的支持。
隨著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推進,資本市場對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高精尖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截至8月10日,年內128家高精尖企業實現IPO,首發募資合計1780.33億元,高精尖企業IPO數量和募資金額在年內A股IPO中占比均超七成。
市場人士認為,高精尖企業是打通經濟“內循環”的關鍵力量。資本市場進行的一系列改革,主要是為了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高精尖企業IPO募資占比較高,說明資本市場資源更多傾向了高精尖產業。
150家高精尖企業
實現IPO或“小IPO”
“高精尖企業屬于技術密集型、創新驅動的企業,在初創期抗風險能力相對弱,但是具有較好的成長性。這類企業的研發投入較大,而且初期回報小或者沒有回報,但一旦成果轉化成功,一定時期內在某個賽道上可以形成技術壁壘,盈利能力也是非常強的。”中鋼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胡麒牧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2018年,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印發《北京市十大高精尖產業登記指導目錄(2018年版)》,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等10個行業大類被納入,進一步細分的行業小類則多達210個。
《證券日報》記者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8月10日,今年以來,179家企業登陸A股,合計首發募資2476.09億元。參考上述十大行業及行業小類,年內IPO中屬于高精尖企業有128家,占比71.51%,首發募資合計1780.33億元,占比71.91%,高精尖企業IPO數量和募資金額占比超七成。
從新三板精選層來看,7月27日,精選層32家公司開市交易,公開發行募資總額94.52億元(業內也稱“小IPO”),其中22家屬于高精尖企業,占比68.75%,合計募資70.51億元,占比74.6%。
綜合來看,今年以來截至8月10日,A股和新三板精選層共有150家高精尖企業實現了IPO或“小IPO”,公開發行募資合計1850.84億元。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充分發揮好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今年以來高精尖企業IPO數量和募資金額占比較高,一方面說明實體經濟產業結構的高精尖化趨勢,另一方面也說明資本市場正在將更多資源配置到高精尖產業。”胡麒牧表示。
胡麒牧表示,上市以后,高精尖企業一是可以從資本市場獲得長期資金支持,二是可以通過股權激勵來激發核心團隊的能動性,三是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可以構建產業鏈上下游的聯盟,獲得原材料、市場渠道等資源,增強企業整體競爭力。
資本市場肩負
推動創新轉型使命
近年來,為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資本市場進行了深層次改革,完善了多層次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中小科技企業。
2018年3月份,經國務院同意,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于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依法創造條件引導創新企業發行股權類融資工具并在境內上市,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支持作用。
自去年以來,資本市場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完善了多層次市場體系。去年7月份,試點注冊制的科創板開市,科創板主要服務于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硬科技”企業。今年6月份,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落地,定位于服務“三創四新”企業。7月份,新三板精選層開市交易,進一步加大對中小科創企業的融資支持,精選層設置的轉板上市機制,進一步實現了多層次資本市場互聯互通。
今年6月份,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資本市場要肩負起推動創新轉型的使命。這次疫情勢必助推新產業新科技快速發展,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促進創新資本形成的機制優勢,大力推動科技、產業與金融的良性循環,助力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實現再連接、再優化、再鞏固。
中國國際科促會理事布娜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資本市場的功能是“雙向”的,既要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也是投資人資產增值保值投資的場所。國家推動注冊制改革,鼓勵科創板設立、新三板和創業板改革,是因為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高精尖企業一方面可以提高本土企業國際競爭力,另外也是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高端產品的需求,提高經濟附加值,是打通經濟“內循環”的關鍵力量。
“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高精尖企業風險較大,企業科技含量高,產品專利內涵復雜,普通投資者未必能看懂看透,所以應該委托專業的投資機構進行投資。”布娜新表示。
關鍵詞: 128家高精尖企業A股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