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的固守,而是于動態變量中重構重心,A股市場的投融資平衡亦是如此。
筆者注意到,從融資端來看,7月份A股市場掛牌上市公司數量達到50家、募集資金規模為1846億元,均創下2017年2月份以來新高(掛牌公司數為史上第三高,募資規模為史上第七高)。此外,僅8月份上半月,A股市場就有37只新股申購,市場以“超級打新月”來形容7月份和8月份的IPO發行。從投資端來看,同樣是在7月份,A股市場創下了5年以來的日成交額新高和史上月成交額第三高;而且,今年以來A股日成交額已經39次突破萬億元(去年全年12次),投資者活躍度明顯提升。
筆者認為,A股市場一級市場的IPO發行常態化與二級市場的交投活躍,是在以注冊制全面推進為核心的資本市場深改帶動下,投融資達成的新的平衡。
一方面,實現A股市場投融資“動平衡”,充分發揮投融資功能,是資本市場的基礎功能之一,也是目前實體經濟對資本市場的最主要訴求。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筆者認為,在促進經濟“雙循環”加快形成的工作中,資本市場重任在肩。“雙循環”的動力主要來自生產要素發展帶動生產力的提升,資本市場是資本要素的市場化載體,同時對于引導技術、數據等要素高效流動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另一方面,目前A股市場活躍度大幅提升的投融資,并非簡單的源于資金涌入,而是源自資本市場生態的優化,其核心是以注冊制為龍頭的一系列改革開放舉措的疊加效應。
IPO常態化發行和二級市場交投火爆曾被誤認為一對矛盾,其主要分析依據是資金的“分流”和市場容量不足。但近期IPO常態化發行甚至略有加速,市場成交量能卻并未減弱,這也驗證了投融資平衡“重心”的可移動性。
從表面上看,這種移動的拉動力來自于新資金的入場,但是其根源卻在于資本市場變革的力量。去年以來,資本市場持續加強基礎制度建設、推動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完善強制退市和主動退市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深化開放舉措、強化投資者保護和對違法違規行為監管,資本市場的生態進一步改善。
折射于投資端,是一級市場網上申購中簽需要“萬里挑一”、參與打新投資者數量節節攀升、投資者對于注冊制維度下科創板和創業板公司發行的聚焦;是二級市場A股市場投資者達到1.67億、國內各類機構資金提高權益投資比例、北上資金等外資機構主動大手筆增配。可以說,資本市場是不斷在改革中重構并夯實了發展重心。
不過,需要提示的是,目前新股發行和二級市場交投的火熱,并不意味著融資門檻降低或投資風險減少,這也是最需要上市公司和投資者保持理性、辯證識別之處。筆者認為,隨著資本市場深改的穩步推進,A股市場加速構建長線資金“愿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但市場環境的最終呈現是市場所有主體行為的加權,投融資平衡重心的持續上移,需要監管、上市公司、投資者、中介機構等所有市場主體形成合力,這也是資本市場穩健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 IPO發行與市場交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