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年底,得到了信托業界的普遍認同。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實事求是、立足長遠,為信托公司轉型爭取了時間,有利于信托業減輕壓力。
“過渡期延長是各方主體都希望看到的一個結果,也是相對比較均衡照顧到各方訴求的結果。”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所長翟立宏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從我們年初所做的市場調研情況可見,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已有預期,但考慮到資管新規在整個金融體系以及金融監管中的戰略重要性和嚴肅性,延長期不可能有太長的跨度,延期一年是比較穩健的做法。”
此次延期決定綜合考慮了疫情沖擊、宏觀環境、市場影響、實體經濟融資等因素,堅持了資管新規治理金融亂象、規范健康發展的初心和底線,不涉及資管業務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更不意味著資管業務改革方向出現變化。業內人士認為,這對于信托行業轉型而言,既明確了方向又贏得了時間。
近年來,信托業堅持治亂象、防風險、補短板和促轉型,已取得積極成效。截至今年6月末,行業管理信托資產21.28萬億元,比年初下降3250億元。其中,事務管理類信托資產9.58萬億元,比年初下降1.07萬億元,通道業務規模比歷史最高點累計壓降近四成。與此同時,信托業在轉型過程中也出現個別公司經營困難、優劣分化的現象。
在普益標準研究員唐春艷看來,此次過渡期延長可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業務規范轉型,有利于信托業減輕壓力。“資管新規發布后,促使金融機構壓縮通道業務、壓降非標投資、去資金池運營和打破剛性兌付,而信托傳統非標投資類業務存量規模龐大,與其他資管機構相比,整改難度較大,要完成整改存在一定難度,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極大地減輕了信托公司的壓力。”唐春艷說。
翟立宏表示,過渡期延長對整個資管行業尤其是對銀行和信托公司來說是較為有利的。但接下來如何變化,主要取決于宏觀經濟、金融以及疫情走勢,同時還取決于金融行業和資管行業在應對疫情、應對內外部市場環境、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的效果。
在延長過渡期的同時,監管層也在進一步壓實金融機構主體責任,過渡期內按季度監測實施,信托業面臨不得不加速轉型的局面。唐春艷認為,此次延期有助于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對未按計劃如期在2021年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務的金融機構,除在監管評級、宏觀審慎評估、開展創新業務等方面采取懲罰措施外,還會視情況采取監管談話、監管通報、下發監管函、暫停開展業務、提高存款保險費率等措施,這些都對信托業造成了較大的壓力。
那么,在資管新規延期一年的時間里,信托公司該做好哪些事情?
“有三件重要的事需盡快往前排:一是投資者教育提上議事日程;二是適應新業務模式的團隊建設;三是搭建支撐轉型的流程和投研體系。在資管新規延長的背景下,信托公司一定要盡快在具體細節上作出新的安排。”翟立宏說。
翟立宏進一步分析認為,其一,資管新規里最大的“硬骨頭”是打破剛性兌付,在資管新規延長一年的時間里,應該盡快對投資者教育工作布局,盡快過渡;其二,整個資管行業,尤其是信托公司和銀行要抓緊時間建立與新業務模式、新產品運營模式的要求相匹配的團隊;其三,建立適應轉型需求的流程架構和投研體系,業務轉型關鍵要落到具體細節上,包括客戶、服務、團隊和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等支撐業務轉型的關鍵要素。
中國人民大學信托與基金研究所執行所長邢成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建議。首先,要根據新的監管環境變化和監管政策導向,制定全新的戰略規劃,在規劃中明確轉型方向、目標、節奏、速度和內容;其次,要迅速構建起凈值化產品體系和服務信托產品體系,這兩大產品體系是下一步轉型的核心和關鍵;再次,要根據凈值化、標準化業務需求,引進一批高水準、專業化、與轉型業務相匹配的專業團隊,這是下一步轉型的基本要素和前提;最后,要加大IT投入,加大科技賦能。強大的IT系統或信息體系對轉型業務特別是標品業務是一個強大的支撐,如果沒有技術作為基礎,轉型或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