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公募積極轉型發展權益類產品,加之今年以來A股市場明顯回暖,公募基金的賺錢效應顯著,推動市場資金紛紛“借基”入市,爆款基金層出不窮,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也迅速擴張。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隨著近日基金二季報的相繼披露,多家未在二季度實現規模增長的基金公司排名隨之下降,本身規模就縮水的機構更是如此,而外資相對控股的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就是其中之一。
7月27日,北京商報記者通過Wind數據統計發現,截至二季度末,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的非貨幣理財基金規模約為216.8億元,較一季度末的253.2億元,減少36.4億元,環比下降14.38%。在全市場納入統計的141家基金管理人中,其規模排名也由此前的61名降至72名,整體下降11個名次。
而自2017年二季度末至今年一季度末,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持續保持在50-60名附近,最高曾在2017年二季度末達到48名,彼時,該公司的非貨幣理財規模約為259.99億元。另外,今年二季度末也是該公司首次單一季度出現大幅的名次波動。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二季度,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并未有新產品成立,與此同時,大摩優質信價純債、大摩雙利增強債券等部分債券型基金的份額下滑超10億份,基金資產凈值也縮水超10億元。
就二季度規模出現下降的原因,有知情人士稱,與基金分紅不無關系。Wind數據顯示,二季度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旗下共有6只基金(份額分開計算,下同)進行分紅,包括5只債券型基金和1只混合型基金,累計分紅規模接近18.5億元。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將持續提升旗下基金的業績表現,在此基礎上堅持穩定的分紅安排,力爭持續以多種形式滿足客戶的投資需求。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一現象或與二季度以來債市表現不佳、債基頻現贖回有關。北京一位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從今年上半年的整體情況看,權益市場上行,債市震蕩波動,債基凈值表現也普遍不佳,導致持有人贖回的情況時有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規模縮水的同時,作為當前基金公司對外宣傳的“招牌”,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旗下權益類和固收類產品的年內業績表現也略顯不足。Wind數據顯示,以投資類型二級標準進行分類,今年以來,截至7月24日,在數據可統計的19只權益類基金中,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旗下有14只跑輸同類基金的業績表現,占比73.68%。其中,大摩新機遇靈活配置混合、大摩新趨勢靈活配置混合等5只產品低于同類平均超15個百分點。
而在固收類產品方面,可統計的12只基金中,也有8只低于同類平均,占比66.67%。中長期純債基金中,大摩優質信價純債A/C的年內收益率分別僅為0.79%和0.52%,均低于同類產品1個百分點左右。
但亦有產品表現尚佳,在年內的結構性行情下,大摩健康產業混合、大摩科技領先靈活配置混合分別超過同類產品平均收益率30.8個百分點和26.27個百分點。
滬上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表示,當前各家基金公司在評判旗下產品業績表現時,主要關注的就是相較于比較基準的超額收益,以及對比同類產品的平均收益情況或排名等,在不同的行情下,側重點也不同。在今年市場行情向好的背景下,多數產品都能做到跑贏基準,因此對比同類產品的表現變得更加重要。“收益率僅跑贏基準,但未能超過同類平均,只能說通過專業的管理能力為持有人賺到了錢,但也不是很令人滿意。”
隨著今年4月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后,多家外資巨頭擬在國內設立獨資公募,也有部分合資公募的外資方擬實現全資持股。那么,由外資相對控股的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下一步將如何走?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7月18日,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發布關于股權變更及增加注冊資本的公告。對于海外資管巨頭加速在國內布局并謀求控股基金公司的情況,滬上某第三方基金機構研究員認為,這或將對原先主要由中資方進行管理的合資公司帶來較大的轉變,不論是投研策略,還是公司管理、人事變動等可能都會出現新的內部調整。
而展望A股的后市表現,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表示,宏觀方面,疫情對全球沖擊的“至暗時刻”大概率已過去,各國非常規貨幣寬松、收入補償、經濟刺激計劃相繼出臺,復工復產已是大勢所趨。對中國而言,外需可能正在筑底。國內經濟方面,生產基本恢復正常,投資增速由負轉正,居民消費緩慢恢復。通脹總體可控,對貨幣政策制約較小。預計下半年貨幣政策寬松基調不變,寬信用有望繼續發力。同時,對指數走勢相對樂觀,隨著疫情數據形勢改善,預計A股整體盈利逐季修復,在流動性環境整體寬松,海外資金、機構資金持續入市、改革政策不斷催化的背景下,下半年A股市場有望維持良好走勢。將重點把握科技成長的產業趨勢機會,保持消費優質龍頭底倉,并關注金融、周期板塊階段性估值修復的機會。
關鍵詞: 摩根士丹利華鑫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