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小銀行的數量眾多,目前已經超過4000家,主要是農商行、城商行和信用社等三大類,資產總額占到整個銀行體系的1/4左右,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6年以來,全國中小銀行股權轉讓、拍賣的數量和規模都出現了大幅增加,銀行股權交易成為了金融市場的一種新常態。但從2018年起,流拍的現象也在不斷增多,今年中小銀行股權拍賣再遇寒潮,阿里拍賣平臺今年以來共有1700筆左右的銀行股權拍賣,但有六成股權最終流拍。
中小銀行股權之所以遭到冷遇,從風險收益的角度來看,中小銀行已經缺乏投資的價值。一方面,中小銀行資本回報率在下降。從2011年開始,銀行業資本回報率連續8年呈現下降態勢,2019年的資本回報率為10.96%,只有2011 年高點20.40%的一半左右。
另一方面,中小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下降。中小銀行的不良率近年來總體上升,有研究表明,截至2019年6月,我國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接近4%,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超過2%。
在中小銀行股份難以出手的同時,民營銀行牌照卻依然是市場追逐的對象,近期互聯網公司360購買金城銀行30%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正式進軍金融業。目前,我國已經有19家民營銀行,2019年總資產規模達到9000億元左右,只占到全部銀行資產總額不到0.5個百分點,雖然資產體量還不大,但是增長速度很快,利潤也在迅速擴大。在近兩年總體陣容擴充不大的情況下,2017年全部民營銀行凈利潤共為19.7億元,2019年達到82億元,兩年間翻了兩番。第一批成立的5家民營銀行2019年資產規模平均增速達到了40%左右,存款規模平均增長了56%,民營銀行正處在發展的快車道,民營銀行的股權和牌照的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
我國金融業規模不斷擴大,金融業在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斷提高,1978年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9%,2007年上升到4.4%,2019年進一步提高到7.8%,這一比例比美國同期還要高0.2個百分點。
銀行業傳統業務領域已經趨于飽和,傳統金融業態拓展空間有限,新領域的競爭在加劇,主要有兩個領域:一是個人金融。近年來我國個人貸款在總資產中的比重總體上呈穩步提升態勢,由2005年的6%提高到2017年的16%,但集中在住房貸款領域,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已經不大。目前我國消費金融獲得率偏低,仍有近40%成年人從未獲得過消費金融服務,消費金融滲透率也大大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消費金融成為個人貸款的新增長點,也是各大銀行競爭的焦點。民營銀行之所以快速發展,就是通過互聯網帶動消費金融,民營企業有8家互聯網銀行,其中6家是頭部企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二是資產管理領域。我國資產管理產品規模不斷增大,截至2019年底總規模約98.8萬億元,其中銀行理財是主要渠道。資管新規實行以后,銀行理財向凈值型產品轉型,直接面臨著券商、基金、信托等多種金融產品的競爭。可以預見,銀行業發展格局將會迎來深度調整,由于大銀行的綜合優勢難以撼動,中小銀行格局調整更大。
總的來看,銀行業格局的調整有三種驅動力量:一是周期性因素。中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后,經濟增長速度總體上下行,資本的邊際回報率也在降低,銀行整體利潤水平也會下降。同時,我國的儲蓄率已經進入下降階段,過去十年間下降了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一些資本運用和資產管理水平不高的中小銀行很難獲得持續利潤。
二是結構性因素。經濟新舊動能轉化加快,傳統產業與高新科技產業之間進一步分化,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頭部企業與中小企業也有進一步分化的態勢。疫情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結構性問題,今年5月份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達到8.9%,遠高于傳統產業增速,部分行業的頭部企業市場份額明顯擴大,比如房地產行業四大龍頭的份額在疫情后提高了10%左右。由于我國中小銀行客戶多為中小企業,且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結構性沖擊將會導致中小銀行分化現象加劇。
三是制度性因素。基于防范風險的需要,加強了銀行股權穿透式管理,嚴控代持行為。對銀行資本充足率、杠桿率的標準提高,對銀行表外資產的配置、資金的流向監管更加嚴格。在這些因素的推動下,我國銀行業格局必將出現深刻調整,一些管理水平不高的金融機構很難繼續在市場尋找到生存空間。
中小銀行股權交易市場是銀行業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推動銀行業調整的基礎設施。目前各地股權交易所非上市銀行股權登記托管工作已經逐步完成,一些地方法人銀行已經到股權托管中心或產權交易所進行股權托管,我國中小銀行股權交易市場正在逐步規范。
今后一段時期,應當建立更加有效的市場機制,建議充分利用好北京金融交易所等平臺,逐步構建起全國統一的非上市中小銀行產權交易市場。建議對銀行股權的質押、變更和增資行為進行規范,鼓勵非上市中小銀行股權進入區域性交易所掛牌,擴大市場規模,提高流動性,增強交易透明度,增強價格發現功能,為銀行業變革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系北京大學金融學博士后)
關鍵詞: 中小銀行股權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