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是我國老工業基地,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中國一重、哈電集團、中車齊車集團、大慶石化等一批大型國有企業。這些企業擁有輝煌的歷史,曾為我國經濟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因此也被親切地稱作“共和國長子”企業。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這些“共和國長子”企業,嚴抓疫情防控的同時,緊盯國內外訂單,危中尋機,賦能上下游,成為經濟恢復最有力的“定盤星”。
逆勢向上
鐵路常被比喻成國民經濟的動脈,而運行在鐵路線上的一輛輛貨運車輛,就像是行走在其中的“細胞”。在我國最大的鐵路貨車生產基地中車齊車集團,《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一片忙碌的生產景象:車間內焊花飛舞,流水線上各工種緊密配合忙而不亂,成品線上一輛輛嶄新的鐵路貨車整裝待發……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經營,現在公司上下團結一心,我們要把疫情耽擱的事兒趕回來。”中車齊車集團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生產計劃部計劃員崔虎范說。
這家企業一方面嚴格落實防疫措施,一方面不斷優化生產方案,持續改善作業環境、提高作業效率,復工復產以來,用戶訂單穩步交付。
據了解,今年6月,該公司月產鐵路貨車1760輛,創歷史最高水平。與此同時,海外用戶訂單也連續兌現。3月4日,出口澳大利亞的134輛煤炭漏斗車裝船發運;3月9日,首批出口必和必拓公司的礦石車裝車發運;4月9日,出口韓國的濃硫酸罐車啟程發運……
同樣坐落在齊齊哈爾市的中國一重是我國裝備制造行業的龍頭企業。在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鑄鍛鋼事業部水壓機鍛造廠車間里,一臺數十米高的萬噸級水壓機正在加工一個被燒得紅彤彤的大型工件。附近的操作臺上,全國技術能手、黑龍江省勞動模范劉伯鳴正仔細觀察著工件的形變狀況,不時變換著指揮手勢。
“最近客戶催著要的產品較多,為了保證企業的信譽和品牌,必須加班加點趕出來。”劉伯鳴說。
“為確保疫情期間生產不滑坡,我們緊盯國內外訂單,掛牌督戰重點項目,先后簽訂一系列重要制造合同和新產品項目。”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文俊說。數據顯示,中國一重一季度凈利潤為1.63億元,同比增長69.9%;營業收入為75.17億元,同比增長52.47%,取得首季“滿堂紅”。
大慶市因大慶油田而聞名。近日,記者在大慶油田一處施工現場同樣看到“爭分奪秒”的生產場景,采油八廠一礦采油108隊技術員張巖已經在此連續工作兩個多月,監督施工了30多口油井。
“疫情期間人手少,壓裂監督又是個技術活,別人去我不放心,我能堅持。”張巖說。
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許多像張巖一樣的石油工人奮戰在生產一線。數據顯示,大慶油田一季度完成油氣當量1074.672萬噸,同比增產9萬噸。其中,包括完成國內原油產量751.6874萬噸、天然氣產量13.2333億立方米、海外權益產量217.54萬噸。
“保衛”產業鏈
物流運輸受阻、需求下降、供應不足,給生產經營造成一定困難……面對疫情帶來的實際困難,黑龍江多家企業通過加強與政府溝通爭取支持,加快推進配套本地化等方式,穩定了上下游產業鏈條。
機床被稱作工業“母機”,其發展程度常常反映了一整條產業鏈條的狀況。齊重數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始建于1950年的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是我國機床行業大型重點骨干企業和行業排頭兵企業。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生產帶來的影響,齊重數控摸準行業脈搏,對準政策變化,及時為用戶提供可靠產品。企業還及時通過各種方式,聯系好上下游產業,鞏固好生產鏈條。到目前為止,齊重數控訂單總量和利潤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兩成以上。
采用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裝備以及中國管理的肯尼亞蒙內鐵路全長480公里,是東非鐵路網的起始段,是中國鐵路“走出去”首個覆蓋全產業鏈的項目。中車齊車集團與中國路橋公司合作,承擔了這條鐵路貨車10年期的維保業務,主體負責全線車輛及設備設施的整備、運用、檢修任務。中車齊車集團項目組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列檢作業班組倒班模式,合理安排員工作業休息,以最快速度,高質量完成維保工作,確保了蒙內鐵路物流暢通。
中國一重加速推進外協配套企業本地化,使企業在黑龍江的本地配套率提高到52%,還與配套廠家建立了聯動反饋機制,對配套企業已累計付款4.56億元,提高了產業鏈協同能力。有效應對了疫情初期在能源供應、交通運輸等方面曾出現過的短暫困難。
“產業鏈事關企業生死,這次疫情讓一重與配套企業間有了親人一樣的感覺。”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胡恩國說。
哈電集團建立了一本“企業臺賬”,梳理出為之配套的企業的名稱、聯系方式,并將這一需求向省、市政府進行專題報告。一方面積極打通產業鏈條,另一方面也帶動了黑龍江省內配套企業全面復工。在產業鏈的支撐下,哈電集團在市場連續“攻城略地”,簽署了一系列熱電聯產項目投資合作協議、煤電一體化項目設備供貨合同。
夯實后勁
記者采訪了解到,很多企業在疫情期間危中尋機,紛紛改革機制,創新產品,夯實后勁,提升核心競爭力。
齊重數控加大高端數控機床的生產研發,強化數字智能設備在機械加工機床中的應用,讓原本只會加工金屬材料的機床擁有“設計思維”,協助用戶提高設計和生產效率,同時進一步挖掘風電等領域的市場。
中國一重把攻關工程作為增強企業后勁的重點工作,僅一季度企業專利申報21項,其中發明專利18項,2項勞模創新成果獲國家專利。在科研成果落地開花的同時,中國一重還扎實拓展風電等新業務板塊。今年一季度,公司風機軸新產品訂貨實現3.18億元,并初步具備300支/月生產組織能力。
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大慶油田,正在加緊科技創新和信息化改造,開發出一系列無人值守、遠程監控、遠程診斷等高效、便捷、節省人力的設備,努力打造“智慧油田”,提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能力。
在大慶油田肇平21-平1平臺井現場,一臺臺大型壓裂車并排聯立,大慶油田井下作業分公司正在這里進行工作。儀表車內,工作人員緊盯電腦屏幕內顯示的曲線圖,旁邊的設備可以將現場數據遠程傳輸給專家進行分析和診斷。
“該井采用大型壓裂工廠化模式施工,通過彈性開采,可有效帶動三肇地區扶余油層難采儲量升級動用及效益建產。”大慶油田井下作業分公司壓裂大隊一隊隊長康凱指著現場的設備說。
如今,以往的大規模、大場面,被占地面積更加合理的施工現場取代,可拆卸式蓄水池代替固定大罐,遠程供水模式提高了水源井、蓄水池綜合利用率,有效降低了綜合成本。
大慶油田不斷在大型壓裂工藝上完善創新,攻關形成了以三類油層壓驅、油水井對應精控、直井縫網、水平井體積壓裂工藝為代表的高效壓裂技術系列。他們深入開展國際化對標,堅持自主創新,打造了行業先進水平的工廠化作業模式。
康凱告訴記者,大慶油田在大型壓裂技術方面,重點開展信息化管控技術研發,由“單線指揮”向“信息互聯”轉變,創新一體化生產指揮管控平臺,全流程實時跟蹤、動態預警,專家在線遠程指揮,大數據輔助分析決策,推進運行管理提檔升級。
在大慶油田采油六廠喇十七注水污水變電站,一個個大型過濾罐、廢水罐格外顯眼。偌大的站庫里,看不到一個人。這是大慶油田首座“全站庫、多崗位”全部運行無人值守模式的站庫。
“以前我們需要人員24小時值守,2個小時一次巡檢,半夜也要每隔4個小時巡檢一次,現在實現了可視化的監控和遠程操控,大大減少了人力,從根本上提升了安全水平。”大慶油田采油六廠第二油礦注水隊隊長姜瑞說。
據了解,通過智能化、集成化、可視化的設備應用,大慶油田采油六廠喇十七注水污水變電站全站55臺設備、239項生產信息全面實現數字化采集和遠程操控,自控系統實現壓力、溫度、流量等生產數據實時采集和數字化傳輸,中控室可遠程對全站升水泵、補水泵等6類機泵進行啟停、調節等操控。全站32處視頻監控,以電子巡檢的方式進行日常巡回檢查,實現重要生產場所、關鍵監控場區多方位、無死角的全天候安全監控。
關鍵詞: 共和國長子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