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行業從來就不缺傳言和故事,最近被炒得最火的,無疑是“美團并購滴滴”的傳言。一家是市值超過1000億美金的生活服務互聯網平臺,另一家是估值超過600億的移動出行平臺。但是這出被譽為“互聯網史上最大并購案”的好戲,卻在滴滴的一紙辟謠聲明下“還沒上映就下畫”了。
對于美團和滴滴而言,從“井水不犯河水”到業務上的“擦槍走火”,再到如今被傳成為“一家人”,這兩家中國互聯網巨頭中的“后浪”未來又將如何在競爭中“共處”呢?
并購傳言被“否”
今年6月初,當全社會正在忙于在疫情之下復工復產之時,容不得半點安靜的互聯網又爆出驚天傳聞:“美團正在計劃并購滴滴”,對于疫情之下太久缺乏話題的互聯網行業而言,這樣“千億美金”級別的消息無疑一下子“炸開了鍋”,而在消息傳出后,美團和滴滴雙方出奇的安靜更讓傳言愈演愈烈,更有行業分析者將美團股票持續上漲作為了“并購”傳言的佐證,使得“美團并購滴滴”的傳言更像是證據確鑿。
6月11日,滴滴通過官方微博發文“有人真敢編,有人真敢信”,并配圖“蝦扯蛋”,而滴滴出行方面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該微博內容正是為了辟謠“美團收購滴滴”的謠言。
從傳言四起到官方辟謠,雖然只有短短的不到半個月,但是對于美團和滴滴而言,圍繞雙方的“競爭”“合并”和“收購”等的傳言則從未停息,對于兩家看似不同賽道的互聯網平臺而言,當發展到成為不同細分領域的巨頭后,如何“共生共榮”,則是擺在雙方發展道路上的一道“必答題”。
滴滴暫停外賣,美團打車轉為聚合模式
在今年5月,滴滴總裁柳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核心網約車業務實現盈利后,滴滴向外拓展業務邊界的步伐同樣并沒有放緩。而正如柳青所說的那樣,滴滴除了網約車,在共享單車、外賣、跑腿、貨運、旅游等多個領域都有所布局。而無獨有偶,立足在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的美團,在“美團無邊界”的口號下同樣積極拓展著和滴滴有交集的業務:從收購摩拜單車到上線網約車業務,美團也將“觸手”伸進了滴滴的核心。
美團和滴滴的業務之戰,早早就已經拉開了序幕。在2017年2月,美團在南京上線美團打車,在南京試運營10個月后,12月份美團點評專門進行了公司架構調整,成立出行事業部。而在2018年,滴滴發布“騎手招募令”:滴滴外賣騎手為“忠誠騎手”和“自由騎手”,“忠誠騎手”需要每周在線大于48小時,月保底10000元;“自由騎手”可自由上線接單,訂單收入翻倍。
談到雙方的競爭關系,美團創始人兼CEO王興就認為“美團和滴滴打起來是一場戰爭”,而滴滴出行CEO程維在接受采訪時則向美團表示,“爾要戰,便戰”。但是隨著美團和滴滴兩家的核心業務的發展都遇到了不同的問題,同時在應付各自主要賽道上的對手都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和精力,美團和滴滴之戰一直卻只是停留在“業務探索”層面,并沒有進入“實戰”的階段:進而如今滴滴已經暫停外賣業務,而美團的打車業務也轉為聚合模式。
不做敵人做朋友?
從行業“競爭之戰”的“點到即止”再到并購傳言的多次被否,美團和滴滴之間的“敵人”和“親人”的關系都被驗證過并不“適合”彼此。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各自主營業務上都有強大對手的美團和滴滴,并不會真正地投入太大的資源進行“延伸業務”層面的市場爭奪,而當彼此體量達到數百億甚至千億級別后,“并購”的方式在執行層面則更加難上加難,而留給美團和滴滴未來“相見”的“路”就只剩下合作了。
據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在此前美團和滴滴也曾經有過合作,王興在接受采訪時就透露,美團與滴滴此前在點評業務上是有合作的,“但我們在南京試點后,滴滴主動斷掉了合作。其實滴滴要開放的話,我們愿意繼續合作。我覺得大家得接受一點——競合是未來的常態,新常態。”
值得留意的是,左右著美團和滴滴的到底是“實戰”“并購”還是“合作”的一個重要元素,則是來自資本方,而在三種“共存”選項中,“合作”無疑是最符合各方利益的一種模式。早在2018年的烏鎮大會,美團王興和滴滴程維還在同臺吃飯,而在他們中間的,則是騰訊CEO馬化騰。
資料顯示,美團和滴滴的背后,共同投資者包括了騰訊、阿里巴巴等的身影,而作為被看作是“騰訊系”的兩員猛將,美團和滴滴也被看作是騰訊系當中最有分量和發展前景的平臺,美團和滴滴的“合作共存”,無疑對于騰訊生態甚至整個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都將帶來幫助。
“我和王興認識很早,私人關系不錯。”程維在接受采訪時就曾表示:“創業公司要想崛起,不能一味競爭,‘外交’(戰略資本和聯盟)是至關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