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量化投資大發展的同時,外資量化巨頭也將目光瞄準了中國市場。
2017年以來,外資機構加速進入中國市場,一些海外量化機構以外資私募管理人(WFOE)形式在中國展業,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Winton(元盛資本)、D.E.Shaw和Two Sigma,這給風聲正起的國內量化私募業帶來了更多競爭。而在高頻領域,內外資PK更是早已展開。
Winton是全球知名CTA投資機構,旗下外資私募元勝投資在中國已發行8只產品。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該公司管理規模超過20億,在外資私募中領跑。D.E.Shaw旗下的德劭投資和Two Sigma旗下的騰勝投資去年也都完成了登記并發行了各自的首只產品。
吳家麒認為,市場是一體的,海外量化進入中國,將加速整個市場的機構化和有效化。短期對個人投資者的影響會更大,對國內量化私募的影響有限,競爭關系不會那么明顯。“海外機構有它們的優勢,比如成熟的策略體系和資本優勢,可以不計成本做基礎投入,這在高頻領域表現會更突出,可以看到國內期貨高頻逐漸被海外壟斷。但海外機構也有自己的弱勢,做資管對硬件要求沒有那么高,中國人相對更勤奮,國內一線量化資管和海外差距并不大。”
徐世駿表示,外資量化巨頭進入對國內量化肯定會有影響,尤其是商品領域。國內商品市場和海外交易規則比較接近,這一領域競爭會非常激烈。但中國股市有自身特色,比如漲跌停板、不是T+0等,海外機構需要一段時間做策略調整。此外,國內很多因子開發也不完全基于統計套利,要求對中國市場有更多了解。明汯未來也會加大國際化布局,開發美股和歐洲市場的策略。
“相比之下,國內量化策略體系對當前市場的適應性可能更好,原因也比較簡單,市場驅動下形成了好團隊的高速進化——階段性適應性好的機構更易得到市場認可,規模發展迅速,收入增長,投入相應增加,形成短期的正反饋。海外團隊的優勢主要在于成熟性——各種工作流程和規范、團隊狀況、策略體系乃至公司的長期投入,以及對市場長期格局演變的長久預期都經過了成熟市場的長時間考驗,也更傾向于堅持公司特有的策略定位,從長期看可能形成較為穩定的預期和客戶關系。” 董藝婷稱。
在她看來,對于量化私募而言,當前是一個大發展機遇的開始。資管新規落地后的較長時間內,大量追求相對穩健收益的、過往投資于信托和銀行理財的資金將進入標品市場。量化絕對收益類策略儼然是其中的優質資源,也是機構目前最希望廣覆蓋的資產。市場需求的預期規模之大,遠遠超過目前存量的供給。在需求的驅動下,相信會有更多的量化策略全面開花,并且得到優質的、規模化的、長期配置的資金。
徐曉波指出,國內量化領域未來的競爭格局一定會呈現出寡頭的格局。當前國內的頭部量化機構每年的投研投入都在億元量級,小型的量化機構難以保持高投入,也就難以快速迭代策略去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