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民政局公布首批2019年度北京市養老服務機構失信名單,這在全國尚屬首例。在13家“上榜”機構中,大部分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如消防存在隱患、違規取水等。在媒體調查中,養老服務中還存在家族式管理、有經驗醫務人員少等問題。
被劃入失信名單的養老機構,將面臨取消運營補貼獲取資格和承接政府購買服務資格等處罰,而公開的失信名單,也將成為人們選擇養老機構的參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年底,中國人口突破14億,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12.6%。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養老服務行業面臨巨大缺口。在近期乃至長期內,只有養老服務機構持續增長,才能穩定養老社會服務體系。
隨著養老需求激增,養老服務體系也逐漸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政府一方面繼續原有養老保障服務,另一方面為社會力量提供政策稅收支持。社會力量進入,除滿足現有養老需求,也為養老行業提供更多可選擇的服務。
盡管北京公布的失信機構為少數,但在養老機構保量更要提質背景下,養老機構“軟環境”不夠“硬”現象,同樣不可小覷。近日,四川達州某養老機構的“作秀”就“極不認真”,“服務”老人洗腳15秒,擺拍剪頭,每人收150元,則由當地財政付費。若非視頻引起關注,荒誕的一幕恐怕要以“服務8116名老人”結尾。本應在“政府+社會”模式中大顯神通的養老服務機構,卻表現得敷衍潦草,不免讓人擔憂養老服務行業水平。
北京對養老機構的失信懲戒,則體現出監管的合力。比如部分機構存在消防問題,受到消防部門行政處罰;涉醫藥違規,則被衛健部門黃牌警示;用水違規和違排廢氣,則分別被水務和環保部門繩之以法。作為首善之都,北京在養老機構管理的一舉一動,引人矚目,民政部門作為該行業監管牽頭部門,善用各部門監督成果,果斷“拉黑”違規機構,啟發各地要避免多頭監管。
在調查中,人們對養老機構的評價指向諸多問題。養老地點采光不好,說明養老機構設計審批對環境因素考量得不充分;養老服務中心人員醫療經驗不足,則直指醫護結合的社會服務銜接;家族式關系可能帶來管理疏松,則直指機構與用戶之間不對等的關系。這些問題不能妥善解決,社會養老機構便難以托舉老年群體的幸福,更無法成就夕陽經濟這個朝陽產業。
幼有所育,老有所養,兒童與老人系于人生兩端,體現社會保障成色。完善社會養老保障,要在政府服務角色轉換中,激發市場配置資源活力。對養老機構來說,需要做大養老服務增量,否則未來不僅可能喪失量的優勢,也可能敗于質的較量。
關鍵詞: 養老服務機構失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