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會把閑置物品放到網絡二手交易平臺上出售,但近日不少網友吐槽,職業賣家充斥“賣閑置,淘二手”的平臺,他們利用平臺規則,通過低價引流、包裝文案從中獲利。當個人的閑置二手貨,變成了職業賣家的全新包郵,售假、販假、以次充好、以舊充新的事件頻頻發生,消費者要擦亮眼睛“撿漏”。
調查:不少個人賣家實際上是二道販子
廣州日報記者在轉轉、閑魚等二手平臺搜索“耳機”、兒童自行車等熱門品類,排在前面幾頁的大部分賣家看上去是個人賣家,實際上是個人代銷、工廠直銷的二道販子,或者免費送商品的引流賣家。隨后,記者搜索“MECITY”真絲襯衫,某賣家店內是數十款標注“全新”的真絲襯衫,店家稱是專柜撤柜商品,特價銷售。“西瓜味的仙女2020”賣家在售賣真絲裙的頁面上要求買家別隨意拍,先私信。她表示該裙子有三個碼,價格也不是標價的100元,而是200多元。上述賣家并不是出售閑置物品,而是在產品型號、顏色、價位方面非常齊全的職業賣家。
記者對比發現,從職業賣家和個人閑置物品售賣的文案、圖片可以看出來兩者的差距,職業賣家商品描述完整,照片拍攝清晰、全面,信用分高,商品多標注“全新”“包郵”等字樣,好評多,秒回買家提的問題。而個人賣家多回復不及時,所賣商品五花八門,一種商品只有一款。
職業賣家一手平臺上搶貨轉手可賺300元
據了解,二手平臺上職業賣家大致有以下幾種:一類是零售商特賣或工廠直銷;個人代銷或“一件代發”;第三方品牌為了引流而設置的低價出售或免費送商品,還有一類是平臺給淘寶店做的硬廣。王先生經營著一家線下手機店,售賣全新和二手手機,他經營門店的同時在二手平臺上賣貨。
今年“618”期間,他在阿里、拼多多、京東等平臺的百億補貼、大促活動上搶單,再拿到二手平臺來賣。“iPhone11(內存128G),我在拼多多上4699元拿下,轉過來賣4988元,不算郵費的話,有近300元的利潤。”
記者看到,在知乎、百度等平臺上充斥著《閑魚新套路,0成本穩賺,月入3000+》《××這樣賣貨,一天勉強只能賺1000》《四分鐘教你日入過百》等各類二手平臺賺錢攻略。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職業賣家對在二手平臺上賣貨趨之若鶩?
據業內人士透露,閑魚等二手平臺上“代經濟”一直很發達,在閑魚上賣貨的個體戶也不少,二手平臺“低門檻、大流量”,再加上大眾消費愛便宜,撿漏的消費心理,出貨比較快。
以閑魚為例,賣家注冊門檻低,不用交押金,無需煩瑣的店鋪注冊,甚至沒有差評機制。而且,閑魚背靠淘寶,用戶也已突破2億,平臺還會自動分配流量。淘寶上的新店一般都要刷單,花錢引流,但閑魚對發布的商品流量的分配不參考銷量和刷單,賣家不用去拉親戚朋友購買。同時閑魚又有擔保機制,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買家和賣家之間的信任問題。
而極低價或免費送商品的賣家中,有一些很明顯是利用二手平臺的大流量導流。他們避開平臺監管的關鍵詞,引導用戶關注特定商家或平臺,再通過經營私域流量來轉化變現。
現狀:
平臺頻現消費糾紛
基于二手電商的監管比較松散,大部分用戶根據流程注冊后就可以發布商品,再加上平臺審核系統并不完善,故而售假、販假、以次充好、以舊充新的事件頻頻發生。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蒙慧欣表示,二手交易平臺頻現消費糾紛的原因主要是注冊門檻低、違約成本低和維權周期長。二手交易平臺個人賣家不需要有營業執照,即便賬號被關閉,僅需換個手機號再注冊就可以重新發布新的商品信息,商品無需經過檢查,無法保障商品的質量。違約成本低,個人賣家前期出售商品時,無需繳納保證金,違約也僅需繳納一些保證金。維權周期長,取證困難,因二手物品沒有證書或者品牌的鑒定,消費者無法判斷商品真偽。
支招:
盡量避免先行付款
蒙慧欣指出,買家應盡量避免先行付款或者通過其他支付方式將錢打入賣家手中;在選擇物品時,一定要留意對方是否實名認證,信用等級是否高,避免用第三方通信軟件溝通,有什么事直接在APP內說;對方發送過來的交易鏈接,一定要仔細甄別是否為釣魚網站。作為第三方交易的二手平臺,提高賣家的準入門檻是首要的,同時,平臺應當加大對商品檢查力度,保證商品貨真價實,對于有售假行為的二手賣家,應加強對其的懲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