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外資要做好三項重點工作,第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第二,建好開放平臺;第三,優化營商環境。”5月18日,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鐘山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自由貿易港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我們要把這些開放平臺建好,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2013年以來,建立了自貿區18家,這18家自貿區利用外資占全國的15%,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驗成果。下一步,要擴大自貿區的范圍,賦予自貿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推動出臺新的開放舉措。同時,要進一步加快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后發現,2013年,首個自貿區在上海掛牌成立;2015年,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相繼成立;2017年,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自貿區陸續揭牌;2018年,海南全島建設自貿區;2019年,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入圍”新一批自貿區。從一枝獨秀,到“四朵金花”,再到“1+3+7+1+6”的新格局,經過5次擴容,18家自貿區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那么,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自貿區出臺了哪些穩外貿的政策?落地情況如何?自貿區內的企業復工復產情況怎樣呢?
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掛牌運行。瀘州市商務會展局自貿外資科科長劉智宇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瀘州市商務會展局全面貫徹落實相關政策,并制定出臺了《關于支持外經貿企業應對疫情穩定外貿發展十一條措施的通知》,幫助相關企業加速復工復產,穩定境外訂單。
“截至3月16日,瀘州市內197家外貿企業復工率達到100%。其中,外貿企業3月份訂單量基本與2019年同期持平,出口訂單履約時效雖因疫情有所影響,但在各項支持政策刺激下,企業復工復產后就積極搶抓生產,目前已執行的訂單履約率約為80%。”劉智宇舉例道。
百世供應鏈的部分保稅倉分別入駐了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片區。百世供應鏈跨境業務總監吳林浩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今年以來,百世供應鏈的寧波、天津和福州保稅倉都享受到自貿區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一方面,自貿區提前兌現(發放)入駐企業前一年(2019年)的貿易額補貼;另一方面,疫情期間對入駐企業給予特殊補貼,如交通費、住宿費等。
吳林浩進一步介紹,“保稅倉內,保稅進口方面的訂單量較2019年同期上漲約30%;在推出包機業務后,出口訂單實現高速增長,具體數據還在統計中。”
“中國利用外資的優勢是很明顯的。”鐘山在會上強調,中國有豐富的、高質量的勞動力資源,中國有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中國有14億人口的市場。聰明的企業家不會放棄龐大的中國市場。
關于“自貿區對穩外貿、穩外資有何積極作用”這一問題,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博士鄭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貿區的優勢是在對外開放方面可以先行先試,相比其他地區具有制度先發優勢,且不同地區可以有不同的重點突破方向,這在18家自貿區設立之初就已經明確。在更大開放力度的背景下,自貿區會成為吸引外資的洼地,對吸引外資和留住外資都有明顯作用。
“自貿區應利用優勢,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敢闖敢試,盡快將成功經驗復制到自貿區外。”鄭磊預計,未來全國將采取成功的自貿區試驗經驗和成果,建議從最高層面統籌推進自貿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