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日,信托公司年報基本披露完畢,僅剩雪松信托、國通信托推遲發布年報數據。數據顯示,信托行業主動管理規模占比顯著提升,但內部“馬太效應”日漸趨強,尾部信托公司在嚴監管背景下生存壓力明顯增大,轉型難點頗多。
行業整體發力主動管理
目前,已有66家信托公司披露了2019年報數據,截至2019年末,66家信托公司整體的信托資產規模為21.28萬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為3225億元;信托資產規模超過萬億元的公司有2家,不足千億元的公司有12家。對比2018年末數據看,19家公司信托資產規模增加,46家公司的信托資產規模下降。
梳理2019年信托行業的主動管理業務規模可以發現,其9.24萬億元的體量在整體行業資管規模中占比達43.42%,對比2018年32.82%的占比大幅提升了10.6個百分點。
另外,從賺錢能力的角度來看,去年66家信托公司共實現凈利潤536.75億元,較2018年全行業實現的凈利潤下降約5%,符合市場預期。
具體來看,行業內部分化仍在加劇。數據顯示,2019年營收(合并)超過30億元的公司明顯增多,其中,前三名平安信托、重慶信托和中信信托的營業收入數據分別為187.05億元、78.79億元和71.83億元。反觀排名尾部的幾家公司,其營業收入均在4億元左右徘徊,排名最靠后的公司只有0.42億元。
頭尾轉型速度相差甚遠
“其實信托公司的主動管理規模排名,和業績排名重合度很高,這就說明頭部公司的發展正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但小公司的生存壓力明顯增大,行業內部的轉型速度不一致,是導致業績分化的主要原因。”滬上一信托研究員分析說。
與頭部信托公司大刀闊斧轉型相比,中小型信托公司回歸本源似乎沒那么順利。
“小公司轉型太不容易了,沒有銀行和央企背景的信托公司更難!”華中地區一家信托公司人士透露,對中小型信托公司來說,如果選擇做消費金融業務,需要直接面對C端客戶,對人員、系統的考驗較大,成本較高;如果發力資本市場,投研能力建設非常困難,而家族信托又屬于高端業務,小公司養團隊很吃力,同時客戶傾向于選擇頭部信托公司,因此中小型信托公司在開展上述本源業務過程中均有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