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并未影響外資投資我國債市的信心,一季度境外機構繼續加倉中國債券。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銀行間債券市場新增境外法人機構26家,境外機構凈增持量為597億元。截至3月末,共有822家境外法人機構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持債規模2.26萬億元人民幣。
另據中央結算公司最新數據顯示,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債券托管量繼續保持增長,3月份該類機構的債券托管量為19578.17億元,同比增長29.21%,較2月份增長62億元。這是境外機構投資者連續第16個月增持中國債券。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胡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看,外資在進一步提高人民幣資產的投資權重,將其作為重要的避險資產進行配置。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要領先全球開始復蘇;第二,中國外匯儲備充足,匯率穩定,外資主要看中的是人民幣資產的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提出加快發展債券市場。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豐富債券市場品種,推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
去年以來,我國債市開放進入加速軌道,包括允許外資機構獲得銀行間債券市場A類主承銷牌照,允許外資機構對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所有種類債券評級,取消QFII和RQFII額度限制,延長債券結算周期,允許同一境外主體QFII/RQFII和直接入市渠道下的債券進行非交易過戶、資金賬戶之間可以直接劃轉等。
今年債市擴大開放的舉措繼續出臺。1月6日,財政部放開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外國銀行分行加入地方政府債券承銷團的資格限制,按程序吸收外資銀行加入承銷團。1月13日,外管局發布新政,為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機構投資者提供更多外匯對沖渠道。
分析人士表示,一系列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使得外資持續加大對中國債券市場的興趣與信心。
隨著債市開放,國際主流指數紛紛納入中國債券。今年2月28日,摩根大通公告稱,9只符合資格的高流動性中國政府債券從即日起納入摩根大通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系列。去年,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已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
近日,富時羅素更新了市場納入觀察名單,其中期評估仍將中國債券保留在可能升級到市場準入“水平2”的觀察名單上。
胡崗表示,繼續加大中國債券市場開放,首先要進一步完善債市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交易、托管、清算等核心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市場高效安全運行;其次,繼續深化我國債券市場開放,人民幣的國際化離不開金融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開放,通過債券市場開放,吸引國外更多的境外投資者持有更多人民幣金融產品;另外,還需要對跨境資本進行流動監測,加大跨境監管合作,在國際合作中推動債券市場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