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重要的大宗商品,原油與地緣政治等緊密相連。主要由中東國家在1960年成立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旨在協調成員國的石油政策,在20世紀70年代曾用石油減產或禁運作為國際政治斗爭的工具,油價暴漲和石油危機令歐佩克在國際上引人關注。
此后,歐佩克在多個時間段采取減產措施,對油價大跌后的上漲起到了顯著推動作用。沙特等國在歷史上也曾多次大幅提高產量,把油價推至每桶10美元以下。
近些年,歐佩克除了成員不斷變化以外,減產報價/提價的操作也在發生顯著變化。
美國原油產量從2012年前長期維持在500萬桶/日至600萬桶/日的水平快速增加到2014年底的900萬桶/日以上,供應的意外增長促使國際油價自2014年年中出現大幅下降。
歐佩克靠自身力量已難以有效應對美國頁巖油革命帶來的沖擊,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也同樣受到影響。維持相對高水平油價的共同訴求促使歐佩克與俄羅斯等10個非歐佩克產油國走到一起,形成被稱為維也納聯盟的歐佩克+機制。
伴隨近幾年維也納聯盟減產,以及委內瑞拉和伊朗等受美國制裁原油產量被迫大幅下跌,傳統產油國市場份額在不斷被美國等不參加減產協議的國家蠶食,美國日均石油產量已經在2020年1月站上日產1300萬桶的歷史高點。
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石油消費受到巨大沖擊。多家機構預測,今年二季度全球石油需求可能下降15%至20%,降幅達到1500萬桶/日至2000萬桶/日,全年平均石油需求或下降約500萬桶/日。這遠遠超過維也納聯盟減產國所能承受的范圍,它們不愿意進一步減產帶來市場份額的進一步下降。
今年3月初,維也納聯盟部長級會議未能就下一階段生產政策達成協議,沙特隨后發起價格戰,主動提供折扣并表示將從4月份開始大幅提高供應量,阿聯酋和俄羅斯等國隨后跟進。國際油價隨后出現暴跌,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多次逼近每桶20美元關口。
市場認為,沙特意在通過價格戰把油價打壓至更低的水平,讓油價低于生產成本,逼迫一些產油國減產,自己憑借低成本獲得更大市場份額。
隨著4月1日的到來,維也納聯盟現有的減產協議結束,各產油國自主決定產量政策,沙特等國的增產無疑將令市場陷入嚴重供給過剩。
油價的暴跌無疑令加拿大油砂和美國頁巖油等高成本板塊面臨最為顯著的沖擊,相關企業削減資本支出成為必然選擇。
不過,美國官方層面已經開始介入沙特的價格戰,多名參議員不僅呼吁特朗普要求沙特停止價格戰,考慮對俄羅斯實施新的制裁,還直接向沙特駐美國大使施壓。特朗普也已經與沙特王儲薩勒曼通話。
由于需求大幅下降和油價暴跌,北美的油氣企業通過有組織的減產不僅可以減少大量企業破產帶來的沖擊,還可能使油價維持在較高的水平,有利于整個行業的財務健康。而沙特作為美國的盟友對于強大的外交壓力和美方可能做出的讓步不至于一味拒絕。即便對于俄羅斯,美國加入減產無疑也是符合其利益的。
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在2019年初曾實施32.5萬桶/日的減產,不排除會因為當前油價暴跌而再次實施減產。
這些跡象顯示,由政府實施的減產協議可能形成新的模式,出現歐佩克++或歐佩克+擴大版不無可能,原油減產機制可能迎來新的篇章。
關鍵詞: 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