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外資機構加碼抄底商辦物業資產 北京大宗房地產交易破750億元 )
“過去,外資并不是成規模購買北京的大宗物業。今年以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從上海、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等地飛來北京,洽談收購事宜。”戴德梁行中國資本市場部副董事總經理劉兵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僅在今天,我們就接待了三批來自上海的投資客戶。”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房地產監管趨嚴,住宅地產的投資回歸理性。商業地產因為暫時還沒有太多的政策限制,投資機構紛紛將目光轉向了國內一線城市商業地產投資。
據戴德梁行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以來,北京的大宗房產交易累計交易金額超過750億元人民幣,同比上漲35%。其中,外資買家在中國北京的大宗房產交易已達11宗,占比高達26%。
“自2018年起,由于國內去杠桿政策的推行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下跌等原因,融資渠道進一步收緊,外資抄底中國市場,大肆購買一線城市商辦物業。”劉兵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北京商辦物業交易額創下新高實際上在一年前就埋下了伏筆。大宗房地產交易一直是全世界大金主資產配置的選項之一,通常來講,買賣交易周期要持續一年至兩年,而無論是中資買家還是外資買家,多是以機構主體進行收購,涉及主權基金、保險基金、養老基金等,比如安聯集團。
2019年10月16日,安聯合營公司收購價值10億歐元寫字樓項目融新科技中心85%的權益,余下15%權益由賣方東久中國繼續持有。
據悉,安聯集團是歐洲壽險巨頭,2018年底,安聯(中國)保險控股獲批為中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2019年初,安聯旗下的安聯投資備案了外資證券類私募,成為最早獲得投資中國資本市場的外資集團之一。在不動產方面,在融新科技中心之前,安聯2018年還收購了中關村甲級寫字樓高科嶺98%的權益。
至于購買商業物業的用途,劉兵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自用買家交易額連續兩年占比超20%,但更多企業關注“自用+投資”。外資買家之所以扎堆在北京市場購買大宗物業,除了資產配置外,回報率也是重要動力。
事實上,北京寫字樓市場因其租金高、空置率低、商辦物業投資回報穩定,未來一年至兩年間,仍將對大量外資買家產生很強的吸引力,尤其經過改造升級后資產價值提升也是外資買家投資的動力,如今看來,在充滿著絲絲寒意的中國不動產市場中,北京變成了投資人眼中最穩定的市場。
劉兵解釋稱,從被收購標的來看,北京有一些業主在資產價值較低時就已經持有,以前租賃者排隊來租,缺乏改造運營動力,但現在市場發生了轉變,若不投入一些成本提升服務,租金收入可能會下降。而外資收購后,一般會對這類資產有所改造,通過運營來提高投資回報率。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中資買家還是外資買家,在資金來源方面,除了主權基金、保險基金等資金較為充裕的機構外,劉兵也向記者透露,市場上大多數機構在做房地產大宗交易時,也會啟用杠桿。
至于2020年北京大宗房地產交易市場會向哪個方向走,劉兵表示,隨著人員、業務調整的穩定,加之整體經濟刺激的需求,2020年外資和中資對房地產大宗交易支持力度,無論是金融機構主投還是配資上面都會有好的趨勢。有穩定收益的核心資產,仍會受到資本的追逐。
劉兵進一步稱,“北京的市場,我感覺還是大宗房地產交易市場的冬天里最好的、最暖和的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