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城搶救小店,上海購物打起“后街經濟”的主意)
簡介:上海街頭小店整體的更新速度的確在加快。
現在的馬路還好逛嗎?上海兩會開幕前夕,一篇題為《搶救上海小店》的文章在網絡上引起熱議。
1月27日早上8點,正在趕往兩會會場途中的上海市商務委商貿處處長孔福安主動轉發了這篇文章,并評論稱,此文刷屏代表了社會的呼聲,也表達了對政府的期待。
該文以最近上海黃金地段的威海路上一家特色小店“阿寶家”餐廳歇業為由頭,提出上海街邊實體小店經歷了電商、房租和爆米花一樣開業的商業中心的三波沖擊后,面臨著生死攸關的挑戰。“2019年將是上海小店一個高海拔的分水嶺。”
被好友戲稱為“一個直男,居然每天都逛街”的孔福安,對于上海小店的話題既不陌生也不避諱。
他表示,在起草《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加快國際消費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上海購物”品牌三年行動計劃》)時,就對這個問題進行過多次溝通,最后在三年行動計劃里做了相關表述,即“支持保護海派文化特色小店,著力打造展現工匠精神、凸顯前店后廠、融合本土生活場景的特色主題街道,支持舉辦‘世界逛馬路日’等主題活動”。
在上海兩會現場,孔福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上海希望通過對后街的改造,引進海派特色的小店,讓它們在改造的后街里更好地保留下來。也就是把保護小店和特色商業街區的改造,以及后街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
孔福安還說,也有區級的商務部門提出,是否可以探索建立特色小店以及特色小店街區的保護清單。但各方都有各自的定義,因此怎么發布這類清單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在面臨變革的分水嶺上,如何幫助上海小店迎難而上、“越過山丘”?
要國際化更要人情味
孔福安所說的后街,更常見的說法是支馬路——在繁華主街的背后,往往有著上海的寶藏:老字號點心店、特色小吃,值得回購的特色服裝店,售賣精致物件的買手屋,有別于常規連鎖店的咖啡店,也有慰藉夜歸人心靈和胃的深夜食堂……“后街經濟”,其實與國際化大都會并行不悖。
在紐約、倫敦、巴黎與東京等城市都有相似的區域,例如,東京銀座繁華主街背后的以“丁目”命名的街巷。
“我家附近以前有家小店,熟了以后就算不買東西,隨便看看聊個天,心情都好了。那家店主的女兒讀高一,還幫我女兒補過幾次課,就是遠親不如近鄰的那種關系。”上海市民金澤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地標建筑多么雄偉壯觀,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用俗話來說,就是“紅塵俗世,飲食男女”。
他覺得,生活氣息才是一座城市的精髓,而未必是那些“千人一面”的商業中心的潮店。
上海市民陳緯也認為,新零售需要新理念、新文化,也需要老的實體店。“城市更新需要路邊小店的溫馨記憶和光影,所謂世界級的商業城市,其實是由歷史文化積淀而成的。”
還有上海市民呼吁說,希望還魔都煙火氣,街邊的小店是城市生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海的生氣就在弄堂里、在轉角的街邊。
“既要有大型購物中心,也必須要有雞毛小店,那才是生活。”金澤清說。當然,涉及到安全隱患的違章建筑,必須要清理。只是在規劃上,希望相關部門可以更多去基層現場走走,多聽聽民意。
既然如此,口碑和上座率雙高的小店為什么消失了?一位上海市民的評論很中肯:“好多陪伴成長的小店逐漸消失了,好些有影響力的地標也消失了……有知識產權問題、有證照問題、有房租問題,也有管理部門的問題。不過這又是一個跨行業跨區域的協調難題,難度還是蠻大的。”
除了支持保護海派文化特色小店,《“上海購物”品牌三年行動計劃》還明確提出,要培育特色鮮明的海派商業街區。發揮上海特色商業街聯盟的積極作用,打響一批歷史有根、文化有脈、商業有魂、經營有道、品牌有名的海派特色商業街區。促進“后街經濟”發展,推動核心商圈的配套后街加快轉型升級。
推進夜上海特色消費示范區建設,提升新天地、大同坊、吳江路、豐盛里等街區品質。鼓勵發展針對細分目標人群的定制品牌、設計師品牌、集成品牌特色街區,支持打造“女人街”等特色街區。支持愚園路等商業歷史風貌街區更新升級。支持朱家角尚都里、金山嘴漁村老街、楓涇古鎮老街等發展特色小鎮商業街區。
上述內容和“打造世界級地標性商圈商街”以及“建設多層次差異化區域商圈”一起,都涵蓋在商業地標重塑專項行動中。
需要政府引導也要尊重市場
1月27日,上海市市長應勇在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2018年上海“四大品牌”建設全面啟動。制定實施打響“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品牌的若干意見、三年行動計劃和43個專項行動,56家企業獲得“上海品牌”認證。建設國際消費城市,新集聚品牌首店835家,國際零售商集聚度升至全球第二位。
應勇表示,2019年,上海要深化全球新品首發地建設,推進離境退稅政策的升級擴圍,促進大宗商品期貨和現貨市場的聯動發展。同時充分把握消費需求是國內最終需求,多渠道擴大服務供給,提升產品質量,大力改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升級。
在2018年4月,上海靜安區政府發布了《南京西路后街經濟戰略規劃》。其中,靜安區政府詳細規劃了吳江路、銅仁路、愚園(東)路、陜西北路等南京西路周邊約1.8平方公里的11條后街,發展成有人性化尺度也有不同街道特色的業態。
上海市人大代表、黃浦區委書記杲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黃浦區一直關注和支持特色精品小店的發展,因為這些小店對上海品牌和文化的塑造產生了良好的影響。當地政府也在努力打造黃浦的支馬路,對有文化氣息的小店給予保留和引導支持,讓支馬路更有人情味和特色,也讓當地的居民感受到城市的溫度。
在孔福安轉發前述文章之后,他的朋友圈迅速匯集了大量留言。呼吁保護實體小店的聲音之外,也出現了更多角度的思考。其中一條就提出:“淘汰是市場經營的正常現象。開得久的店比如有些自持物業不見得出色,曇花一現的店曾為豐富的商業環境增添光彩也不遺憾。”
還有人評論稱,臺北街頭創立于1949年的一家上海老字號味道真心一般,“這種在美食如林的大上海分分鐘被碾軋,根本待不下去……救不救靠自己爭取,而不應該是歷史文化的綁架。”
在《“上海購物”品牌三年行動計劃》中,上海市商務委專門提出了商業地標重塑專項行動,重點通過提升軟硬件水平,重塑“中華商業第一街南京路”“百年淮海路”形象。這兩條路都位于黃浦區。
根據黃浦區副區長陳卓夫此前在相關發布會上的表述,黃浦區主要是淮海路、南京東路部分,將通過場景、品牌、文化、服務四個方面打造世界級商業街。“兩街(淮海路、南京東路)加上豫園商圈,三年以來調整項目會達到21個,面積會達到78萬平方米,社會企業的投資投入超過100億元。”
杲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商業地標的重塑和大型商圈的發展的確給街邊小店帶來了沖擊,但同時也在倒逼小店越來越具有特色和個性化。
至于租金成本高企帶給小店的困擾,他覺得這應該更多地交給市場來決定。而直接關乎老百姓民生的菜市場和早餐工程,政府則鼓勵菜場經營戶對這些攤位給予降低租金的扶持,“如果有群眾反映購物不方便了,我們還會適當增加這類布點”。
對于小型餐飲店的管理,杲云還提出,上海也在嘗試通過社會自治的辦法來靈活管理。
2017年7月實施的《上海市小型餐飲服務提供者臨時備案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就允許符合條件的小餐飲業主,向所在地街鎮申請臨時備案。
《辦法》明確,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確有群眾需求;經營食品符合食品安全和加工衛生等要求;不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明確,對于不符合食品安全和加工衛生等要求、經營場所屬于違法建筑或破墻開店“居改非”、存在油煙擾民等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的,不能辦理臨時備案。
關于小店的生存狀態,杲云認為,近年來,小店整體的更新速度的確在加快。有些小店可能不再適應老百姓的需求,就被更多新的小店或新商業模式取代,這是一個動態且良性的循環。
在《“上海購物”品牌三年行動計劃》中,政府明確了包括“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需求導向、民生為本”在內的四項基本原則。
除了商業地標重塑專項行動,《“上海購物”品牌三年行動計劃》還提出了老字號重振專項行動,計劃通過改革體制機制,創新經營方式,挖掘品牌價值,加強老字號保護,促進培育一批老字號領軍企業,形成老字號集團化、連鎖化、市場化、國際化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