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末,北京化工大學的大三學生小李,在天貓下單購買的一份陜西獼猴桃,成為中國快遞業的第500億件包裹。
2018年12月28日,中國快遞業務量突破500億大關,超過了美日歐等發到經濟體的綜合,并且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
“這背后是中國快遞需求尤其是線上零售高速增長的推動。”中通快遞一位管理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各大快遞物流企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并協同接入智能物流骨干網,快遞、倉儲、落地配、城配、即時物流已形成了一個相互協同的生態圈,500億件包裹的高效送達才能得以實現。
物流骨干網協同下的協同
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快遞量自92億起,進入增長快車道。2014年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達139.6億,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此后連續五年每年都登上一個百億級臺階。
從92億到500億,這么多包裹能夠高效送達,與快遞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撐以及上下游產業鏈的密切協同不無關系。
在2013年那年,菜鳥成立,各大快遞公司均是發起股東,原來單打獨斗的快遞企業,第一次開始聯手打造智能物流骨干網。
當時,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和CEO張勇就曾多次預測,未來一天包裹會超過10億個,全行業必須提前謀劃,為未來打造基礎設施。
如今,隨著年包裹量突破500億,快遞日均遞送量已接近1.4億件,這已是中外任何一家物流快遞企業都無法單獨完成的量。
而智能物流骨干網的目標,就是要把每個快遞員,每個倉庫都連接起來,從而實現24小時貨通全國、72小時貨通全球。
從2016年起,圓通、中通、申通、韻達等中國的民營快遞巨頭們爭相登陸資本市場,為擴大網絡和運力規模提供了重要支撐,而在智能物流骨干網的引導下,競爭對手們之間的業務也開始了更多的協同。
智能技術的支撐
在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看來,業務協同的背后,需要電子面單、大數據、自動化分揀系統等智能技術的支撐。
在圓通杭州轉運中心,就有一個與菜鳥聯合打造的超級機器人分撥中心。2000平方米的場地內,350臺機器人晝夜作業,每天可分揀超50萬只包裹,機器人們三天的行駛里程足以繞地球一圈。
這在十年前還是很難想象的場景。那個時候,不管是分撥中心還是中轉倉庫,基本以手工操作為主,包裹的“暴力分揀”畫面一度被眾人詬病。
如今,全國各地很多物流企業都在上馬無人倉,其中機器人、機械臂是標配,這為提高分揀效率、降低成本都提供了很好的支撐。
而自動分揀系統的使用,一個重要前提是電子面單的運用。近年來,菜鳥一直在推廣電子面單,目前國內排名前15的快遞公司已全部實現電子面單的普及使用。
價格戰下仍需轉型
不過,徐勇也對記者指出,相比于國外物流快遞巨頭,目前國內快遞市場同質化比較嚴重,還以價格戰為主,國際化程度仍比較低,在數量突飛猛進的同時,如何差異化運營,提高利潤率,將決定企業未來能走多遠。
記者查閱幾家上市快遞企業的2017年年報也顯示,盡管凈利潤規模都在幾十億,但各家公司的單票快遞利潤都不高,最高的順豐控股為1.56元,“三通一達”(中通快遞,圓通快遞,申通快遞,韻達快遞)都只有幾毛錢。
從整體市場價格來看,最近幾年的快遞費也是不漲反降。比如2017年的快遞均價已下降到不到12元,2015年是13.4元/件,2014年是14.65元/件,2013年是15.69元/件,2012年是18.6元/件,而早在2005年這個數字是27.7元/件。
快遞行業的毛利率,也從2007年的30%,下降到2017的5%~10%,一些加盟網店甚至在虧損運營。
這與快遞企業的成本連年上漲不無關系。徐勇就對記者透露,在快遞企業的成本構成中,油價成本占10%左右,而人力成本則占到50%左右。
“盡管國內快遞市場蛋糕很大,但同質化競爭也是十分激烈,所以民營快遞扎堆爭相上市,與目前成本不斷上漲、企業的利潤率不斷下降也有關。”徐勇對記者分析,隨著成本壓力的繼續激增,預計從規模擴張到服務質量提升的轉型以及行業整合將是大勢所趨,
新一輪的淘汰賽剛剛開始。